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改变

作者:吴淞实验学校 顾建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5-16 00:14:33 点击数:

 

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教师本人的努力,而另一方面有赖于我们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机制是否完善和健全。要使我们的教师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1.用“教师教育”的理念取代“师范教育”的观念
传统的“师范教育”观念的局限性在于片面强调教师的定向和计划培养,缺乏开放与竞争;过分突出教师的职前培养,忽视教师的职后培育和终身教育。师范教育中对学科专业基础、学术能力的强调与教育专业技能或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之间存在巨大的冲突,不利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顺利发展。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日益逼近的今天,传统的师范教育观念已经总体上落后于时代,教师培养模式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师范教育必须吸取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终身教育理念等新的教师教育观念。因此,必须实现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观念更新。
今天,人类开始步入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的学习社会,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必须赋予教师培训以终身教育新理念。在培养、培训时要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既重学术性,又重师范性,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把握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推进课程改革。
2.注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
近几年来,持续、快速的课程变革使教师职后教育迅猛地发展起来。这使教师培养与培训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好职后教育与职前教育的关系?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严重脱节,其结果是:职前与职后教育在许多内容前后重复的同时,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某些缺限和空白点却视而不见。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对师资的新要求,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和在职培训机构应合而为一,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都应该在教师专业生涯的所有阶段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前教师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他们今后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须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能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要着重于提高教师学历;着重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对教师教育目前较为强调和追求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因而职后的教师教育就应符合一体化的要求。
3.变革教师培训和培养模式
教师培训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力保证。新课程改革将出现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特别是主题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出现等等,使得教师培训和培养模式的转变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划一型、封闭型、理论型和终结性培养模式,开放培养体系,实现教师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把师范教育定向培育与非定向培育、院校培训、校本培训、远程网络培训及研训结合培训与“自修──反思”培训模式有机结合起来。“院校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主体和培训业务管理主体;“校本培训”是最为有效的,其内容是各个学校根据各自情况,自主设计培训内容,自行开发符合本校实际的教材进行培训;“远程网络培训”是凭借信息技术特别是全球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的培训;“研训结合”是把教育科研与培训一体化,以科研活动来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培训方式:“自修──反思”模式是教师自修教程,在专家及培训者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实际制定的目标,对自己已往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用教育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受训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从而促进能力发展的一种培训模式。实践证明,扬长避短地运用院校培训、校本培训、远程网络培训及研训结合培训与“自修──反思”培训等多种模式结合,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
4.调整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结构包括哪些内容呢?尽管不同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的方面是有共识的,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根据这种认识,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所构成。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版权所有: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团结路29号

邮编:201900 电话:86(21)5678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