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渔”之路

作者:罗泾中心校 徐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4-30 17:20:56 点击数:

 

事件

小陈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大学时代主修理科——生物科学,对语文学科的了解也基本停留在读大学之前的语文学习的感知上,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知道得更少。但在学校缺语文老师的情况下,小陈担任起始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今年是小陈工作的第三年了,在小陈老师自身的努力、师傅和同伴的帮助下,小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了解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走进课堂前也能够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独立地完成教学设计,比较了解学生……但某天的课堂上小陈突然发现,他所了解的也是只是学生们所识记的知识,还有一些如学生性格,对于语文学科的思维知之甚少,课堂呈现的是杂乱,他感到很失败。

那是一节无干预的自我分析录像课,小陈老师执教《威尼斯小艇》一课。小陈本以为这是一篇结构十分清晰文章,适合学生训练,因而在初读阶段,他设计了“哪几小节是写威尼斯小艇的作用”这一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当他提问时,学生的答案却五花八门,当学生从小陈的眼神中洞察到都不是正确答案时,又有好多学生更是蠢蠢欲动了……各式各样令小陈崩溃的答案不断冒出来,唯独没有一个小陈预设的答案。面对正在摄像的课堂,小陈真的有些懵了。怎么办?经过短时间的犹豫,小陈选择了暂时搁置原有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一起读课文,展开讨论……

就这样,小陈脸红红地结束了这堂课……

指导

学科教学知识(PCK)对提高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理解,培养高素养的师资,有着重要作用。古莫多迪和舒尔曼研究发现专家和新手教师最显著的一个差异是前者具有的PCK使得他能从多个角度看到大局,因此他们在选择适合主题的教学方法时更加灵活。

VealMakinster建构了一个金字塔式模型,该模型的塔底是学科知识,说明扎实的学科知识是PCK的基础,第二个重要成分是关于学生的知识,它是联系其他成分的纽带,只有当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知识的重要之后,其他的成分才能学习和发展。小陈这堂课最核心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知识被忽视,教学要求被人为拔高。小陈老师认为本文的结构十分清晰文章,因而在初读阶段,就设计了“哪几小节是写威尼斯小艇的作用”这一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的答案却五花八门。

PCK应是教师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是主动创造而非被动形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教师获取PCK的过程中,最重要和比较重要的途径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同事间日常的交流以及有组织的专业活动等,因此我帮助小陈进行课堂反思与主动建构。

『课堂反思』  我给小陈讲了PCK有关的知识,问他教学中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小陈说,当然是“分析学习者与教学活动设计”了。他说,后来他与学生一起从头到尾重新梳理,一小节、一小节边读边探讨时,才算是找到了些许杂乱的原因:

*  写样子的段落中有“我们可以坐在小艇上看看来往的船只。”他们觉得是作用。

*  写船夫驾驶技术的段落中有“在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可以穿过去。” 他们又觉得是作用。

*  写作用的段落中最重要的是“让威尼斯跟着小艇静下来。” 他们觉得这不是作用。

单单这一环节就浪费了许多时间,而且效果甚微,其他内容自然只能泛泛而谈了,课堂效果自然不理想,结果就是,明明认真地备课,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却是“脚踩西瓜皮”的形态——失败。

上述验证了金字塔式模型的另一意义是提示PCK不是线形发展的,有关学生的知识和学科知识是相互嵌套的,当教师理解了学科内容才容易识别学生的错误,当教师充分理解他的学生之后才能合理地应用其他的成分。

 『主动建构』我重点提示小陈,分析学习者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学习兴趣、生活经验等进行多角度分析。小陈恍然大悟,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外来务工子女,课外阅读量比较少,见识也少,他们生活经验也比较单一,有许多学生没有坐过船,甚至没有见过船,对船的体验较少,这样初读后就更难说出哪些是描写威尼斯小艇的作用了。他们没有生活经验,这可怎么办呢?

我接过话题,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中高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二年多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船、威尼斯小艇的图片、知识,对于威尼斯小艇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中,不同的环节可以设计不同的场景创设,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动作等多角度感受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而一步步了解威尼斯小艇的作用,这样才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对小艇的作用会有更深刻的感受。于是,小陈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课前,走近船,丰富生活经验;课中,走进船,畅游威尼斯……小陈在平行班将这课又上了一遍,这一次学生有了学习知识的铺垫,有了目标达到的层层铺设,自然水到渠成了。小陈无比感慨地说,原来上课我是在“钓鱼”,问一个问题,看哪个学生会回答,现在我知道了如何去建构,学会了一条“渔”之路。

评价

PCK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石。“授人以鱼如不授人以渔”,教会教师教学的方法才能完全发挥它的教学效率。以上案例体现,PCK 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的、生成的、建构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性、情境性与建构性,需要教师个人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究,将诸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创新。因此,在PCK实际的操作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一下三点:一是,帮助新教师找准教学问题的成因,进行教学反思;二是,运用PCK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新教师将其与教学问题进行真正的融合与内化,进行重新建构;三是,在PCK的学习基础上再一次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新一轮的教学实践。最后,可以在实施前后对参加进行深度访谈以检测教师PCK的发展。以教师的PCK或实践性知识研究成果为指导,构建新教师教育新模式,将有助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加快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版权所有: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团结路29号

邮编:201900 电话:86(21)5678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