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校本研修三环节 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

作者:上海大学附属学校 宗平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4-30 00:20:24 点击数:

 

第一环,打开封闭课堂,同伴互助发展

在我校,教室的大门已经打开——教师间相互听课已是家常便饭。但曾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两年前,有教师说,“只要知道谁要来听课,我就晚上睡不好,烦躁不安,怕万一上砸了,丢面子,压力特大。”这番话也反映着教师的普遍心理。为此,我们首先由学校行政和骨干教师带头上研究课、家常课,然后,综合各教研组意见,制订了随堂课标准12条,例如:教学目标明确、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注重培养学生发言响亮完整等,让每一位教师明确上好一堂随堂课,标准不高,只要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并不困难达到。然后采取分步实施、逐步过渡的方法实现了“开放政策”的“软着陆”。从提前一周跟上课老师确定听课内容和时间到现在全方位、全天候、全员性的课堂开放,从校级领导到普通教师,每个人随时都要作好被听课的准备。

为了确保开放课堂的持续落实,保持教师积极主动地互相开放课堂、相互听课的热情,我校制订了严格的听课制度。在听课层面上分为:师徒结对听课每周互听一节;教研组长每周听组内教师一堂课;学校中层跨年级、跨学科每月听课不少于5节;组员之间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5节。听课之后必须与上课教师交换意见并有记录,每月教导处进行统计和反馈,起到督促作用。

通过听课前教师的互相沟通,听课中的观察、记录,听课后的交流、反思,我校形成了“堂堂开放、课课公开”的局面。两年来,全校教师逐步养成了随处“推门”听课的习惯,校园中经常会听到教师互相邀请听课的对话。

“打开教室的大门”,不同学科的教师甚至向家长开放课堂。从教研制度和学校文化上保证和创设多开课,使听课评课成为教学教学工作的常态,普通教师、教学管理者的教室的大门都是打开的。老教师经常听新手教师的课,青年教师也有机会经常在老教师的课堂中学到经验。管理者听、评教师的课,教师也有机会听校长和教导主任的课,并在评课中一起探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相互间平等学习的场所。干群关系因平等而和谐,因经常切磋而形成了研究性工作的氛围和习惯。开课评课都要以新课程理论武装头脑,要符合《课程标准》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与理念,这就促进了教师为了和通过开课评课而自求素养的提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的自觉性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都在开课听课评课中显著提高。

第二环,专题教研活动,共生集体智慧

课堂开放后,非正式的教研活动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线,教师们在茶余饭后围绕课堂教学的议论增多了,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但慢慢地,新的瓶颈产生了。对教学上遇到的共性问题的研究不能深入,还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和一些要求化为教学中的行为并产出效应。

对此,我们组织教研组以专题研究,着重运用课例研究的手段,这一过程中抓各学科教研活动,即以制度建设、深度研究,研究真问题,真研究为保证。

首先,抓学习,在课程、课改、管理等方面树立正确的认识和先进的理念;其次,对各方面工作进行调研;再次,找出学校管理中、教育教学中、师资培训中各方面影响学校自主发展的通过研究能够解决的瓶颈问题,并在问题中提炼和确定科研课题。

仅以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如何进行选题为例:以教研组为主体,通过讨论,从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学习方式、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角度提出教研组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筛选出教研组中的瓶颈问题,并且是教师可解决的,作为教研组的专题。如:三年级长宁版语文教材课文篇幅增多,课文难度和长度不减,课时从原来每篇2课时减少至每篇1.3课时。二期课改要求教学方式的改变,原来的接受式学习是用时最少的一种学习方式,现在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留出大量的课堂空间给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校三年级语文教研组选择“如何辅导学生预习”作为专题。尽管从科研立题的角度来说,其研究成果多如牛毛,随意从百度中输入“预习”两字,就有上千条信息。但是,我们允许它作为专题来研究。因为老师们普遍认为只有让孩子学会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带着问题听课,课堂效益才会更高,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拓展性、合作性。这是老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专题就能极大地调动起老师们的积极性。老师们通过这个专题需要寻找有效的预习指导方法、预习评价。

   在确立专题后,然后制订详细的方案或计划:确立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步骤、操作策略、操作系统,明确分工和时间结点。

   仍是以我校三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为例:他们确立了专题,制订了具体实施的方案之后,他们首先进行理论研习。教师们围绕“如何指导学生预习”的专题,搜集文献,选择有针对性的,贴近研究专题的文章,在收集和选择中学习而提高,并将文献中的一些预习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

接着,开始了研究实践。主要采用课例实践研究。在挑选课例时,会左挑右选课文,这样势必会使教研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通读了本册书,了解了每篇课文之间的联系,和每篇课文的特点,这也就是理解教材的过程。然后,教研组确定“新型的玻璃”一课作为课例,在教研组内进行“滚雪球式”的课例研究。所谓,“滚雪球式”就是一篇课文由多名教师执教,针对不同的学情,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案。结果,经过5轮“滚雪球式”的上课,老师们发现要让学生学会预习,作为教师必须提出明确和清晰的预习要求、评价要及时有力、方法及时跟上。如在第一轮上课时,老师提出“能流利朗读课文”,要求模糊,学生难以把握,到第三轮上课时,老师改为“能流利朗读课文,不加字、不减字”,要求清晰,学生自己就有一个评判标准了。教师们也信心百倍了,小老师说:“想不到我一向认为枯燥难上的说明文竟也能上出这么精彩的课来呀。”

最后,撰写教学叙事或教学案例挂到校园网与大家一起反思与共享。教师们的课例报告写得非常生动,看得出教师们正是在集中集体的智慧下感悟很深,收获很多。

第三环,注重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组的优秀品质应是团结开放、学习共享、严谨高效、上进发展的。它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全制度和工作管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的快慢。因此,我校在制订学校三年规划时,把教研组建设作为一项不断更新调整的巨大工程。随着新课程全面铺开所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和完善各种制度,以制度建设和管理为抓手,来提升教研组品质。

一、     不断完善和落实教学常规

针对学科特点,我们制订了《教学常规》:每一门学科都分为备课常规、上课常规、作业常规。并且采取教研组长和分管领导一起每月25日检查备课、作业、听课笔记等。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份教学考核跟踪记录表,教研组长会把每一次检查结果与老师沟通,我们检查的目的并不是找茬,而是诚恳地帮助教师找到问题,鼓励教师不断进步,跟踪的目的就是让老师自己看到进步的足迹。也因此,除了教师教学考核跟踪表,我们在20088月又制订了骨干教师考核评选管理细则,引领教师向骨干发展。

就如备课常规管理,我们更注重实效性。在备课方面,要求因人而异、检查的形式多样:5年内新教师必须备详案,10年以上成熟型教师可以备简案,连续两年任教同一个年级的成熟型教师可以在原来教案上作调整。在期初的检查中,对教师的备课从学科计划、单元分析、课时目标进行检查,要求教师学会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多次反复,把整个单元内容做到心中有谱;在学期中间的备课检查中,要求教师联系学生实际、课后回顾等方面谈谈上课的成功之处和需改进的方面,及时写好教学随笔;还有就是听随堂课后,请执教教师从备课说起,谈谈“预设与生成”。从严抓好备课质量,切实保证35分钟的课堂效率。

二、     不断完善和落实教研常规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如何帮助教师尽快转变理念、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新鞋走老路”成了校本教研的最大问题。经过教研组的不断摸索,我们也相应制订了教研常规: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形式必须是主题式、课例式、探究式。我们每一次教研活动的栏目必须要有“共享时空”栏目和“教材导航”栏目;我们的教研必须与科研相结合,要有专题研究。因此,每学年第一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制订一个专题,然后进行课例滚雪球式的研究,每学期必须向全校公开一次教研活动,其基本形式是:1)呈现最后一轮的“捆绑”课的教学;2)集体议课;3)组长汇报专题研习的轨迹与成效;4)提供本学期的资料积累;5)中层进行打分和评议。学期结束后撰写报告和课例。

新教材中,许多学科都缺少教学参考,尤其拓展课和探究课更没有教材和现存的辅助材料,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感到困难,所以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建立了“主讲制”。主讲教师、主讲内容在教研计划中就已安排好了。在一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创设了“共享时空”栏目,每一次活动专门有一位或多位教师主讲一个贴近教学实际的主题:如教材解读、目标确立、教法设计、习题的选择等。让老师们既有独立备课,又有经常交流的研读与互动,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材。

在学科教学管理上,我们制订“组长负责制”。每一门学科教研组长不仅领衔和管理本教研组的课题研究,而且负责保证本教研组的教学质量。不仅知晓自己所教班级的教学状况,而且洞悉本教研组其他组员的教学情况。所以,教研组长走进其他组员的课堂听随堂课,并帮助组员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点评课堂和练习;每月负责出一份练习卷,统一练习,统一批改,统一分析,寻找班级与班级的差距及成因,提出下阶段调整任务和策略;每月协助教导处检查组员的备课、作业、听课笔记和随笔,及时反馈和指导。学期结束,教研组长负责收集和整理本学期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和练习电子稿,统一刻录成光盘,留给下届任教教师使用,使资源最大化享用。这些过程管理,旨在共同进步,缩短班级之间差距,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同一教研组内力争差距在3分之内。

随着校本教研如火如荼地开展,对教研组长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校在原先教研组长职责的基础上,于20078月又进一步完善教研组长考核细则,实行了“组长责任制”。

三、     不断完善和落实培训常规

“师徒带教”制是培训常规之一。每学年初,我们为三年期内新教师配备有责任心、同年级同学科的业务骨干做师傅,签定带教协议,递交带教方案,要求每周师徒之间互听一节课,帮助徒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帮助徒弟学会备课、上课、作业、补差、质量分析等,期末,徒弟必须上一节汇报课、交一份小结,师傅写出一份评价意见。徒弟的成长也是骨干教师的评选加分之一。

“理论学习”是培训常规之二。《课程标准学习》分散在教研活动中;《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等学习时间放在周五全教会或年级组会议内;另外每学期为老师推荐一本专著阅读,撰写读后感。

“基本功学习”是培训常规之三。我校要求教师每周交一份软笔书法作品和一份硬笔书法作品;每周安排一节课学习吉他演奏,用以陶冶情操;每学期以学科为单位,举行教师的各种基本功比赛:如演讲、说课、备课、上课、朗诵、板书等内容。

校本研修,领导力与着力点,不同学校有不同的选择。然而,校本教研中领导力的着力点,选择是否准确、适切,决定活动深度、广度和效度。并事关教师与学生发展,事关新课程的落实。如何提升教研领导力,怎样加快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教研要改要抓有很多方面,哪些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呢?我们学校提升校本教研领导力的着力点在于抓好校本研修三环节,以保证新课程实施。

 

版权所有: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团结路29号

邮编:201900 电话:86(21)5678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