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干训基地 >> 学习资源

“和”字背后的学校管理智慧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06-20 17:32:50 点击数:

“和”字背后的学校管理智慧

                       上大附中   张治

“中庸和谐”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和的思想在中国的建筑、绘画、文学、音乐中都有非常完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对事物至善臻美的永恒追求,是中国艺术中的黄金分割点。“和”又是中国人处理事物和人际关系的核心法则。万事以和为贵,周易中处理天人关系,论语中处理人人关系,都离不开“中和”思想。顺应规律,道法自然,天地人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和谐共处,成为中国圣人的理想国。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自然会全息珍藏着社会文化的基因。学校管理中的各种要素该如何协调,各种关系该如何处理,“和”背后蕴藏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对当前的学校发展而言,“和”字可以从几个方面解读:

一、             学生“和”谐发展。

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中心,学生发展要我们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不可偏废。目前不少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和社会的功利目标,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快乐,凡是不能测量的教育目标,就被弱化或忽略,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根基。我校提出“优质教育幸福人生”的办学目标,其实就是本着切实为孩子负责的态度,关心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幸福根基。课程设置上,我们注重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结构和谐,共性要求和个性培养互为补充、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得益彰,营造生态和谐的课程文化;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美统一,也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谐”成为学生发展的朴素追求,成为学校配置各种学校要素的考量原则,自然就会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成长规律,只要我们的目标正确,方法正确,结果自然就不会有大的偏差,学校发展自然就会被人民认可。

二、             同事“和”谐共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中教师是第一资源,教师的文化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谐相处不是没有管理,也不是没有竞争。和谐相处不是和稀泥、捣糨糊。和谐相处首先是尊重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潜能,不要在谣言、嫉妒和恨中浪费青春。教师珍惜在一起工作生活几十年的缘分,工作中相互配合,生活中相互关心,和谐共处,亲如一家。不把精力浪费在内耗上,大家心情愉快,身体健康,这样的团队自然就更有战斗力。作为管理者,要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上多下工夫,不能扶起派压另一派。要知人善用,扶弱助强,充分挖掘每一个员工的潜力,营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工作有激情,生活有情趣,和谐共处,团队共赢,这是“和”文化在学校中的精髓。

三、             学校柔“和”生长。

学校是生存在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个细胞。既有上级主管部门,也有兄弟友好单位和下属协作单位。学校生存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每一个学校都有适合的生态位。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进化,所以,学校要注重打造自己的公共形象。既要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把自己团队的目标清晰地传达,也不能像一个长满刺的海胆,让别人无法靠近。学校的生长要柔和,柔不是软弱,而是在复杂生态系中保护自身,柔而有刚,外柔内刚,可以在不失办学追求中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在各种社会要素中游刃有余,创造学校和谐发展的优良社会生态环境。反之,一个学校充满敌意地对待这个社会和兄弟学校,必然会招来更多的敌人和仇恨,对学校发展不是良好的环境。管理者要善于处理各种关系,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获得充分的阳光雨露,促进学校柔和生长。

当然,在学校管理中,西方的管理理念和中国文化精髓并不是水火不容的,管理中用好“和”要避免三种误区。

1、 避免“平均主义”。

均衡不是平均,学校人财物的资源分配不是大锅饭了就是和谐了,而是要根据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而不断动态调整,比如,学校的经费中80%以上用于教学,而德育、管理、科技、艺术等不能总觉得不公平。学校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中心任务动态调整各种资源,是对管理者的智慧考验。

2、 避免和事佬心态。

和事佬心态是没有原则的让步。和谐是基于规则的生态结构,丧失原则不是和谐。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工作有纪律,管理有章法,不是说总做和事佬就是和谐了,其实丧失原则,学校办学质量日下,不能激发教师的进取心,最终这样的和谐是走向消亡。“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学校垮了,蛋糕没有了,是整体利益的丧失,更是对全体教师员工的不负责任,对国家教育事业的不作为。

3、 避免为“和”而累。

“和”是一种心态而不完全是一种状态,和谐是一种理想追求而不是刚性的指标,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一种事物的各种可能性和平共处、每一种可能性都得到发展的状态,它不能通过刻意的“人为”来实现。为了“和谐”而排斥创新,为了“和谐”而固守陈规,为了“和谐”不思进取,都会最终失去和谐。和谐不是僵硬古板的凝固,而是动态的、富有活力的平衡,学校管理中只有不断“化天地入内心”,与时俱进,师法自然,才能实现内圣外王的雄阔追求。

和谐一种大文化,博大精深,学校管理中若能充分发掘“和”字背后的管理哲学,一定能促进学校管理的大提升。

 

 

版权所有: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团结路29号

邮编:201900 电话:86(21)5678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