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教师能否上好课,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即是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备课是关键,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试验基地,从新课程一开始,我们就充分认识到“备课”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决定性。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增强教师的备课意识,革新备课形式,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备课制度,逐条加以落实。二期课改至今十余年,我们注重“备课”修炼,努力使课堂精彩。
一、从形式入手,减轻教师备课负担
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成熟或成功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备课,并有独特备课经验或方法。但在课改实验初,种种因素压的教师有点喘不过气来,备课的质量也并不如人意。如语文老师面对的是八十多篇课文、八个单元练习、十几篇作文……,大量的识字、阅读、作文的要求,一周五篇课文的上课节奏,要想精备课确实有点难;再则二期课改新教材,既没有现成教案,又缺少教参,教学内容又多,备课费时费力;硬性规定手抄教案,使个别缺乏上进心的老师,消极地使用旧教案替代精心备课。如何使教师从这个困境走出来?
我们在反复讨论研究后,先从语文学科备课改革入手,尝试“单元分配、个人主备、集体交流、资源共享”的备课形式。即以同年级同学科为备课组,先进行集体备课,在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后,分单元(课文)由各人执笔写教案,每位任课老师在使用别人执笔撰写的教案时,针对班级实际,先行修改、调整,然后使用。这样的备课形式既有集体间的交流、探讨,又把备课任务进行适当分散,教师有精力、有时间重点研究几篇课文,既减轻了老师的备课压力,又能集中大家的智慧,真可谓一举两得,受到了老师的欢迎。新形式的备课使语文老师尝到甜头,所以很快在英语、数学学科得以推广。
二、从加强合作入手,资源共享,努力备出精品教案
“需要”是革新的动力,也是新事物诞生的基础。只有引发教师的需要,才能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备出精品教案。
我们的做法是:以同年级同学科为备课组,先集体解读教材,从内容、形式、知识点等方面同老教材对照比较,确定重点难点,然后再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实际,商讨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第二步,在讨论的基础上,以各自的理解书写教学设计;第三步为了便于交流和执教前、后修改,要求将“教案”设置“共享”。经过交流,再由一人执笔形成教案,打印后各人施教;第四步交流教学情况,修改教案,初步定稿,再交有关人员或请教研员指导。由此形成许多精品教案,后被市课改办录用,并编入相关教案集。
这种“四步式备课”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有利于教师间互相学习。教师虽然朝夕相处,但真正切磋探讨的机会并不多,碍于面子也很少交流。有了这样的平台,可以名正言顺地“借鉴”“补充”别人的备课。二是有利于提高备课质量。自己书写的教案要给别人看,别人用,迫使你认真备课,力争有新意。三是便于研讨、反思后修改。也减轻了教师重复书写的工作量。
为了克服不足,我们又提出了“三公开”的要求,公开任务——将每人承担的任务上校园网;公开评比——“最满意教案”评比方法、过程、结果公开;公开展示——期末将每人的全部备课展示交流。这些措施使备课质量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在老师们的努力下,最终备出了一批精品教案,供大家共享。
三、从细节入手,使教师备课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行和深入,学校已积累了一套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我们称之为“通用教案”,这是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学校教学工作宝贵的财富。但是,随着“通用教案”的全面使用,新的问题又逐步显露:由于各位老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等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加之不同班级、不同时期的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学习起点也存在差异,“通用教案”并不能“通用”。再有个别老师由于长期“复制”“粘贴”,使得备课能力退化。为此,学校在教研组内开展有关“如何进行有效备课”的讨论,在讨论中老师们明确了,“通用教案”仅是作为一种参考,教师在课前还是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本班学生学习的起点、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特点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设计,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师。在广泛听取建议的基础上,教导处在备课的细节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规定教师对“通用教案”补充备课。做法是:在“通用教案”里增加“修改和调整”“教后反思”栏目,且规定必须填写。除非你不用“通用教案”。每次执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点滴体会都行,就是不能留空白。由于补救措施得当,教师的备课能力和专业发展又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从备“学案”入手,使备课更有效更精彩
我校是上海市愉快教育研究所的基地,一直致力于愉快教育的成果推广。《为了学习者的学而教——小学学科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是愉快所承担的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学科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的成果。作为课题成员单位,积极参与研究,并以此成果为引领,在怎样备学生的“学”上下功夫,为教师理解教材、把握起点、研究学法、教学有效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习设计的备课方案”要求教师从学生“怎样学”起点出发,研究学情,确立教学目标,制定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材料和工具,设计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导学点,展开学习评价等要素,处处体现对学生“学”的关注。要写好这样的“学习设计的备课方案”,教师必须学习理论、积极参与实践、站在学习者的立场,分析好学情、精心设计每一个“学”的环节,才能备出一份有质量、有深度的学习设计。
“学习设计的备课方案”强调学情分析(包括学习材料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细化学习目标(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分解好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支架)。每一学习过程的都有导学目标和学习评价等。这样一份厚实的“学习设计”,把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到了,使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性、要求和可操作性也更清晰。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样的“教案”已经成为“学案”。近期来,我们把这项课题的推广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每位教师尝试运用“学习设计”成果进行备课,还要求每月至少交一篇满意的“学案”。一段时间的学习推广,许多老师都掌握备“学案”的技能和方法,课越备越精彩。
五、从管理入手,使人人有进步、个个有提高
近两年来,学校对备课组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集体备课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教师就越愿意参与其中。首先从时间上给予保证,每周五下午2:20——3:20,是集体备课时间;再次,集体备课的内容更宽泛,有教材的分析研究,有上实践可及课后的点评、讨论,还有考试前的复习设计和考试后的质量分析等;集体备课的组织也更有序,每个年级组除有备课组长外,还有每次的主题发言教师,并要求事先明确任务,每位教师都有书面的准备材料,发言交流要有主题、有重点、有记录。
对于备课的考核,我们也与时俱进。从简单的看教案,逐步转向多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努力使考核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途径。如进行“每月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考核,推荐优秀的案例挂在“小荷网”上,供老师们一起学习;鼓励老师多种形式的备课,如制作教学辅助课件、网络教研、在教材上书面备课等;通过学校行政参与的“随堂听课”的形式检查教师的备课,并与教师一起交流备课、上课过程中的得失。
备课,无论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功,还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与时俱进的研究和发展,我们也将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更新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