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色童年,快乐成长

作者:罗泾中心校 徐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12-31 17:32:02 点击数:

 

罗泾中心校地处上海市最北郊。由于学校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资源相对匮乏,一大批有能力的本地居民“南迁”到城里。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学校就学。这些孩子不仅是“零起点”,甚至他们中的不少还是“负起点”。为了让这些孩子较快地融入到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来,学校在全面分析办学优势与困难的基础上,设置了“通过木偶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形式,拓展和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亲近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木偶艺术,感受木偶艺术的风采;在拓宽木偶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形成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真正达到“知行统一”、“德行统一”;通过木偶这一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传承和发展木偶这一民族文化的艺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课程目标,开发了“木偶”乡土课程。
一、“童味教育”理念架构下的“木偶”课程实施过程
(一)组织课程
1、精选课程内容
教材包括4个单元共计16个学习主题,每个课题的第一部分一般为“资料库”。我们在这栏目中安排了对木偶起源与发展、地方特色、民间传说等内容,以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罗泾地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第二部分一般为“手工坊”。教材采用了以“浅显易懂的图例和说明”来呈现重点难点,记录下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这样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第三部分为“小舞台”。我们利用这一栏目,设置了创编和表演木偶剧,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木偶操作技能,加深对木偶艺术表达形式的领会,提高审美情趣。第四部分为“创意屋”。这一部分主要是本课题的学习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在这里,教材呈现了一些富于变化的、与本课题学习内容有关的学生作业,也留下体现学生创作个性的空间。活动设计案例则是从教学活动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设计意图和活动建议等方面为执教者提供范例。
2、配备合适师资
1)加强了教师培训
教师在乡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更新教学理念,转化教学手段,更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目开发的能力,课程的指导能力,相关技能的掌握等。为此教师的培训工作成为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环节。我们采用了以下方式,一是请进来:聘请师范大学、市区教育学院、少年宫、少科站、社会力量的有关师资,举办知识讲座、举行辅导活动,校内师资在协助中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二是老带新:通过寻校内名师带教,参加区中心组学习等形式,跟班学习,做好同类活动,各年级段指导教师的衔接;三是自学:通过提供书籍、学习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某种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本领。
2)合理配备教师
通过针对性地培训教师,能让教师胜任乡土课程的设计、组织、调控、评价等要求,并选派教师执教,做到学生是平等的合作者、学习的服务者、方法的指导者就显得尤为重要。执教教师一是由综合学科的老师担任;二是由有特长的学科教师担任;三是利用区少科站、少年宫、社区、家长等校外资源。
(二)组织课程实施
1.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以普及班和提高班(校级木偶社团)的形式同时授课。普及班由一——三年级各自然班组成;提高班以学生自主报名、学校择优录取相结合的形式,成立了“罗泾中心校小木偶社团”。总之,我们教学组织形式做到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班级制与社团制相结合。
2.多种模式齐头并进
“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模式
主要指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各班级,各社团根据学校、社区已有资源和生成资源,围绕主题所开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序、有效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进行制作、表演,社团的孩子还能尝试木偶剧的创编。
活动流程:
看一看——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或演一演——评一评
“家校合作互动”模式
主要指以学生家庭成员为主,以亲子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让家长参与活动,提高担任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丰富家庭的业余休闲生活,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活动流程:
学校: 提供活动设想      提供相关资源      指导路径方法      网上互评交流
 
 
家庭: 设计实施方案      多方资源搜索     活动实践探索      成果交流展评
“社校合作互动”模式
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和社区实践基地等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形成教育合力,有意识地让学生到社区、到生活中亲历体验感悟,丰富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校校合作互动”模式
        主要指学校特长教师把“木偶”课程实施阵地前移到幼儿园,老师通过看一看布袋木偶剧,让幼儿园小朋友对布袋木偶剧有个初步的概念。在老师指导下玩一玩布袋木偶,激发他们对木偶艺术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做“木偶操”,培养幼儿园小朋友对木偶艺术的喜爱之情。在自然状态下,做好了幼小衔接。
二、多元整合条块化的“木偶”课程资源开发形成特色
特色之一:课程与校内环境整合
环境对人的熏陶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以木偶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体验,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不断渗透与激发的作用。
木偶天地:木偶天地在教学楼四楼西侧,一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与墙面差不多高、宽的“木偶”文化展板,分别介绍着“木偶的起源、传说、发展、种类、木偶艺术家”等。看着一个个传说、故事,欣赏着艺术家为木偶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不仅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更能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觉探究意识。中间是长桌拼成的制作台,剪刀、卡纸、胶水等一应俱全。教室后墙放着一长排玻璃橱,孩子们的作品、道具都摆放在这里,这里既是社团活动的场所,也是普及班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做中学,学中创。
室廊文化:学校构建了“一屏二纵三舞台”校园文化特色区:一屏——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置了具有木偶文化气息的学校办学目标标识。二纵——通过南北两幢教学楼楼道和墙面,润物无声地向孩子们介绍有关木偶的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激发孩子们对木偶的兴趣。三舞台——班班小舞台,校园小剧场,流动小剧院。
特色之二:课程与重点项目整合
学校以项目建设推进整体发展,并将项目建设与木偶课程有效结合,加快并保障了课程的建设、开发与落实。
与科研项目整合2010年,区一般课题《木偶剧——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结题,论文获宝山区科研论文二等奖;深化研究课题《学校木偶艺术特色项目的深化研究》成为2010年区一般课题;陆雪梅老师的《农村娃的木偶之旅——校园文化创意活动设计》获2010年“黄浦杯”长三角教育中的创意征文三等奖;2011年少先队课题《学校木偶艺术特色项目奖章制的研究》也被列为区级一般课题。
与“快乐活动日”、“乡村学校少年宫”相勾连:借全市开展“快乐活动日”活动的契机,将本校的木偶项目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全校一到四年级18个班级于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开展木偶活动,并为学有余力的孩子在周五早上开设了木偶社团活动课,使得木偶活动课在校级层面上全面铺开。同时结合乡村少年宫的建设,将学校特色活动与其他教学工作相结合,从而向真正的“特色项目”迈进!
特色之三:课程与校外资源整合
我校地处上海市最北郊,在这片土地上,罗泾人民经历过“八一三”侵华日军大烧杀的屈辱,更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如作为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罗泾十字挑花”、 漫画大师沈同衡先生的漫画传承、沪剧一代宗师丁婉娥的沪剧传唱。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美丽、生态罗泾”成为全镇上下共同的追求。原来的村宅成了一栋栋居民楼,“社区是我家,学校即家园”的地理环境为学校与社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校建立了“镇敬老院”、“社区文化中心”、“消防队”、“第一居委会”等多个社区实践基地,以此推动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从家长、社区和社会中挖掘资源,并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将每一项工作做大、做强、做开放。在学校开展乡土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又一次品尝到资源整合的甜头。
与家长资源整合: 我校的三级家长委员会由来已久,在《家委会章程》的指导下,我们适时开发家长资源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如作为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泾十字挑花距今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和刺绣一针下一针上的针法不同,挑花每针直接从布的正面绣,不看背面,有“绞针”、“行针”、“蛇脱壳”等5种基本针法。罗泾十字挑花,凝聚着本土文化的积淀,却有濒临失传之虞,年轻一代中会挑花的寥寥无几。但在学生的奶奶或太奶奶这辈中却又传承人,我们就用小手牵起大手,学挑花、了解发展史,编演木偶剧,促进“十字挑花”的发扬光大。
与社区资源整合:社区是学生开展活动的大课堂,社区资源相信是每所学校都十分需要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如何挖掘社区这块宝藏?首先我们学校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学校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这样他们就成为了学校文化发展的大后方。其次我们更加注重对社区的反作用,例如我们每到传统节日前夕就向社区居民无偿开放并合作开展节日庆祝活动的承诺,又如我校的木偶剧团送戏到敬老院,还如我们的木偶教材成了社区学校的教材之一。
与社会资源合作:学校积极寻求社会资源参与木偶课程建设与实施。沈童恒漫画社是学校的合作方,“十字挑花”志愿者走入课堂为学生开展指导,同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各项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三、基于“行动——反思——优化”的“木偶”课程实施收获
“木偶”课程的建设有六个年头两个轮回,第一轮回是科目的形成阶段。2006年12月,我们确立了《木偶剧——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开始了长达六年多的探索之路。
我们把活动安排进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每周一下午有专门的木偶课,每周有两天的早上是社团活动时间,也就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操作模式。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区拓展探究学科教研员王红老师,指导我们如何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碎片汇总、整理,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课程的目标与宗旨、形成了教学框架。撰写了配套的教学活动设计,逐步开始进行科目的优化。
第二个轮回是科目的优化阶段。整个科目的优化过程分解成三个行动:
行动一:完善普及性校本教材
1、编写一、二年级的分年级教材
我们先制定一、二年级的分年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制定各年级教学框架。(出示一年级教学框架、二年级教学框架)再着手编制教材,接着进行实施论证。(出示教材封面、内容)
2、修改中高年级教材
我们又在这个基础上调整了三年级的教材。至此,我们拥有了一到三年级三本分年级教材。
行动二:创建校园木偶艺术文化
1、加强社团指导
我们由木偶特长教师亲自指导社团活动,通过一周两次的活动,对社团成员进行各方面的训练。
2、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并且在每个中队的宣传阵地上布置木偶角、每年的艺术节都有木偶元素的融入,举办了专场的校园剧展演。这些浓厚的氛围创建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
行动三:完缮教师培训和资源库建设
我们继续对普及班的执教老师进行培训。(出示培训照片)从简单的了解木偶分类开始,到简易木偶制作,再到动手操作,一一教给他们,然后再由他们去教给孩子们。
备课方面,我们一起完成了电子版教学设计,然后共享在局域网上,执教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修改和调整,并记录在手写的备课本上,再由教导处根据达成度来协调完缮电子版教学设计。
此外,我们还构建了各年级资源库,方便执教老师查找有关资料,并且鼓励大家一起投入到资源库建设中来,毕竟“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
六年多的课程实施让我们小有收获,参与过的孩子也确实有了一些改变,教师也从中获益,学校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木偶”课程的未来走向与发展
回首六年多的时光,整个项目推进有喜有忧、有经验有不足,我们深知从学校大局层面上来说,我校的木偶课程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是深化“木偶课程”建设。设计更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木偶活动内容与材料,使之内容更为完整与丰富,各体系间衔接更为科学,更富有逻辑性与操作性;
二是完善“木偶课程”运行机制。在“木偶课程”得到广大师生认可与全面实施中,更要不断发现问题,加强它与基础型课程的有机联系,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探寻“嵌入式教学”等各种实施途径的有效模式,使之更有生命力;
三是用评价推动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木偶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课程质量效应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评价。而课程质量效果的评价,则是基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的层面而言的。用评价推动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是如何以这一项目的建设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版画”项目)……
形成一个特色项目是不容易的,让她持续健康地发展更是艰难的,因为前面有太多的未知与挑战在迎接我们。但是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将这个项目做好、做实,让她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版权所有: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团结路29号

邮编:201900 电话:86(21)5678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