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作者:共富实验 顾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12-25 22:21:23 点击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说到教学有效性问题,它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并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地关注。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效、低效或是无效的?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有效行为。即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其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一是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是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是注重全面教学目标的进步和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一般的备课,可以说是对纯教材的解读。而真正的备课,是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的、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备课。
1、备教材。
    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课标准确解读教材。一是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知道教材改动的地方;二是把握单元、章节和课文的知识内容;三是理解前后知识的联系,认清所教知识对今后学习的作用;四是明确所教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五是研究教材中提示性文字、教材练习和教学建议,明确编者意图。
2、备学生。
    教师备课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诠释、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展示,更是要在落实学生有意义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因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目标,研究教法,精选习题等,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情。要精心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1、目标任务明确。
    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让学生在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2、讲授清晰易懂。
    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3、教学手段多样。
    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
4、积极有效参与。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收获成功体验。
    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课堂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正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前充分备课,课堂上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教师的辛苦换得学生的轻松,从而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益。

版权所有: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团结路29号

邮编:201900 电话:86(21)5678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