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More


 
 

文件下载

More

探寻学校体育兴趣化有效教学的途径

2018-12-28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探寻学校体育兴趣化有效教学的途径》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

    “二期”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上海市学校体育教学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的具体实施,都愈加趋于多元化和合理化,同时也更加注重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但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仍然需要不断延伸与发展,其中,长期以来体育课始终有一种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那就是学生天性都喜欢体育活动的,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这是体育教学界不断在进行研讨又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悖论”,上海市教委借鉴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效与经验,从2015年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又启动了“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试点工作。

同年,宝山区实验小学被命名为“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三年来,学校不断深刻领会、围绕核心、结合传统与探索实施,从学校实情出发,尝试校园专项运动特色课程和“课改”进行紧密结合,积极创建体育品牌课程,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让兴趣之“化”点燃小学生参与体育课活动的的内在激情,助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一、深刻理解,提升研究认识

1、正确认识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种原则,更是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评价体系等指导思想的一种原则。

2、经实践研究得知,“兴趣化”教学是一种发展的、先进的、全面的兴趣课程理念,它体现的是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的关注,是学校体育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需要,正确理解“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内容及其与相关理论概念的联系,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思想。

3、“兴趣化”教学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兴趣是教学的前提,而教学的本身是让学生获得运动知识与技能。促使过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转变为在兴趣中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思想为提升教学创设提供了依据。兴趣和教学的结合不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

4、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激发固然离不开游戏教学和器材变换的运用,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兴趣教学的内化。兴趣不能仅仅以游戏与教具来替代,应合理选用趣味教学内容激发兴趣,变换教学形式发展兴趣,适时采用多元评价稳定兴趣,促进“兴趣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5、兴趣创设是教学的前提,而不是教学本身的主要体现,厘清了体育课教学中“兴趣与技能”的主次关系,促使学生在学校课程中能够掌握1~2运动技能的基本目标。众所周知,兴趣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而技能不断的获得也能保持运动兴趣的持久。它们之间如何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始终是体育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

6、 体育课程“小学兴趣化和初中多样化”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密切关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互交叉与渗透的。因此,课程内容、设置、形式、方式、评价和资源的改革创新,不是独立进行改革推进的,必须从它们两者的角度去考虑衔接实施。

二、围绕核心,厘清目标任务

两大目标

 1、 打造“寻兴趣体育之源、融体育教学之趣”的课程教学理念。通过改变体育传统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配置与组织形式,基于“课标”,精心创编与设计贴近生活的、融入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使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学习体育产生兴趣,喜欢体育课堂,乐于参与体育活动,使其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都能明显提高。

 2、 以“运动技能、健身行为、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促使体育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的联系更为紧密,努力探索教材与教法、理念与模式、教师与学生一体化的、可行化的、兴趣化的课程运行机制。

五大任务

小学低年级

小学高年级

教学目标

以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及体育行为规范为主要发展目标。

以基础运动技能及自我健身意识的培养为主要发展目标。

教学内容

以体育游戏教学形式融入身体的基本活动内容、练习方法及活动规则为主的教学设计。

基础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练习形式和运动规则融入体育游戏教学形式为主的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

体现情景性、学练性和兴趣性。

体现设疑性、竞赛性和合作性。

教学方法手段

力求活动化、多样化和兴趣化。

力求锻炼性、集体性和趣味性。

教学评价

以身体素质发展和活动方法为主要内容。比例为7:3

以身体素质发展和基础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比例为6:4

三、探索实践,创设有效路径

1、创建运动特色课程的机制

我校是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上海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和上海市“一校多品”创建试点学校。学校坚持让学生从小受到校园体育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坚持从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与能力。2015年“兴趣化”课程教学的提出与实施,不仅与我校“健康第一”办学思想不谋而合,还积极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品牌特色课程的发展。2018年学校申报的《校园体育兴趣化品牌课程的创建》的案例,入围了全国小学体育活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100强。今年8月份上海市教委又推出“课改”的指导意见,要求“试点”学校1~3年级落实(4 2)体育课时,这为我校进一步推进《校园体育专项运动课程的“兴趣化”教学模型与创新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保障。目前,我校开设的课程有基础内容课、技能拓展课和校本专项课三大类,并通过各类特色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与激情,同时,运动技能的不断提升也促使学生内在运动兴趣得到了延伸。

再则,探寻校园体育专项特色课程的应用机制,不仅能促进兴趣化教学的有效性,还填补了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出台后师资与教学内容“两个不足”的迫切问题。

学校1~5年级(4 2)课时安排

基础课程

拓展课程

校本课程

活动课

备注

一年级

3

击剑1

/

篮球1节、广播操1

总课时6/每周

二年级

3

足球1

/

跆拳道1节、足球1

总课时6/每周

三年级

3

/

篮球2

花样跳1节、击剑1

总课时7/每周

四年级

2

游泳2

/

篮 球1节、田 径1

总课时6/每周

五年级

2

跆拳道1

篮球1

田径1节、健身课1

总课时6/每周

2、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选配

探索兴趣化有效教学,首先要根据分析了解教材结构特点,其次针对学生学情创设多样的、兴趣的与有效的教学构架及形式,但它们之间的匹配必须具有科学规范性、合理有效性和兴趣多样性。由于体育教材内容项目类型的繁多性,所以教学内容选配的教学方式一般可分为单项性、专项性、多样性和重复性等。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是课堂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既能相互渗透且有机融合,又能相互衬托“兴趣"并提供支撑的组合。因此,对它们之间进行科学合理与兴趣多样的选配研究,是探寻“兴趣化”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更是探索校园专项运动课程教学方式的一个有效策略。

以校本篮球课程为例。2016年和2017年学校分别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了五年级“双手胸前传接球”与四年级“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两堂课。教学创设均运用了特色化教学内容与专项化教学方式的匹配方案,课堂教学收效显著,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学生运动兴趣的提升(以篮球项目为例)

不太喜欢

一般喜欢

非常喜欢

一年级

26%

48%

26%

三年级

16%

45%

39%

五年级

6%

36%

58%

四、砥砺前行,反思实践过程

兴趣,无论是否形成“化”或者不化,它始终是促进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兴趣化,无论是否实施“改”或者不改,它始终是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永恒理念。“兴趣化”在课程改革中绝不是为了兴趣而兴趣,而是变无趣为有趣,是变无趣课堂为充满趣味的有效教学,这需要攻难关、破难题的信念。推进“兴趣化”的过程,不仅仅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也是教师理念更新的过程。无论改革中遇到什么困难与问题,我们坚信“课改”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宏观的教研,一种过程的发展,一种全面的提升,我们始终会践行在课程改革的大道上。

执笔:祁利国  杨新娟  陆吉昊

 

 
版权所有:宝山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宝杨路1288号
友情链接:
技术支持:上海保益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