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华二小 来源:大华第二小学 发布时间:2025-05-23 10:11:32 点击数:
指尖生花,纸韵流莹。近日,大华二小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国际中心的专家团队。当一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遇见国际教育视野,这场以剪纸为媒的对话,在初夏的校园里谱写出传统与未来交融的新篇章。
活动伊始,校长金霞燕向中心专家们热情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带领参观了民族文化长廊、艺树廊,专家们对大华二小的校园文化以及剪纸艺术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与会人员走进“剪乐坊”课堂,观摩由青年教师朱叶青执教的剪纸课。课堂上,学生对剪纸活动饶有兴致,教室里剪刀声沙沙作响,一张张彩纸在学生手中变成了一颗颗形态各异的小石榴。专家们也被这热烈的课堂氛围感染,不时点头称赞,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些精彩的瞬间。
在之后的座谈会上,教导主任郑琳以“以艺载道,以文化人”为主题,系统介绍了学校非遗教育进校园的创新实践路径,从核心理念、传承路径、校园实践到活动评价,展现了学校传统文化育人模式的特色与成效。接着,青年教师朱叶青、殷晓琳对自己执教的《石榴花开 籽籽连心》和《别出“新”裁》进行说课,两位教师分别阐述了如何将剪纸艺术与民族团结教育相融合,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双重目标以及如何在传统心理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通过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两位教师的说课,呈现了学校在非遗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方面的丰硕成果,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沈晓敏教授高度赞赏大华二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坚守与创新。她指出,今天所见的课堂生动展现了民族团结与传统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也体现了创造力培养与富有特色的剪纸课程的有机结合。郑老师的课程介绍内容高度凝练,充分展示了学校多年来在非遗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成果。尤为可贵的是,学校依托现有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艺术疗愈、个体健康、社会参与以及职业规划等多元化教育体验。同时勉励学校继续收集和整理有价值的故事与数据,着眼未来,开拓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她表示,中心愿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共同推动非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国际中心跨文化学习与遗产教育专家沈晓敏教授讲话
李行方向学校发出了合作邀请。她希望学校进一步整理和完善以剪纸为特色的非遗教育相关教学实践数据与案例,以参与中心即将启动的非遗课例征集和项目式学习案例征集活动,深入挖掘剪纸艺术背后的哲学内涵、心理价值与美育意义。她鼓励学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通过教学实践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国际中心女童数字教育办公室主管、非遗教育项目组负责人李行方讲话
这是一次因非遗而共鸣的相约,专家调研为大华二小非遗教育注入新动能。未来,学校将深化非遗文化与教育教学融合,积极参与中心项目,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期待学校能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