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大学附属学校 来源:上海大学附属学校 发布时间:2025-03-28 10:57:31 点击数:
近日,第四期宝山区“青陶工程”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素养提升班(简称“青陶小数班”)实践活动在上海大学附属学校举行。活动由上师经纬实验学校黄心怡主持,顾村实验顾豪杰、上大附小刘君麒说课交流,上师潜溪徐蓉课堂展示,上大附校张小芳跟进课。导师潘小明、班主任王萍萍、小先生杨力和20位学员齐聚一堂进行课堂实践与交流探讨。
本次活动围绕新教材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认识100》开展深度研修,共学共研基于实践探索的结构化教学路径。
本节课是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新教材第二单元《100以内的数》中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而本单元的任务是将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进一步理解十进制和位值制的概念。核心目标在于学生经历操作、交流、表征等活动,理解100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大小比较等,逐步建立对数的抽象理解。特别是通过“10个十是100”这一核心概念,理解十进制和位值制,为今后学习更大的数打下基础。
本课作为《认识100》的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是在数数、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中,理解“10个十是100”的概念,认识百位,理解不同数位上数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位值的作用。学生将会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
在上午的研讨课中,上师潜溪徐蓉老师用计数器引导学生回顾了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的表示方法,复习巩固了“满十进一”的数学规则。随后她设计了3个巧妙的教学环节:画小棒、数数和拨珠子来认识100。学生经历了亲手将计数器上的数字89拨到数字100的过程。从89到90...再从99变化到100,孩子们在一次次拨动中,感受着“动态进位”和“满十进一”。此外,通过观察同一颗珠子在不同数位上所表示的不同数字,徐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深化了“位值”这一概念。最后,徐老师通过向孩子们展示众多生活中的100,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字之美。
精彩的教学展示后,学员们讨论热烈,畅所欲言。各小组代表首先肯定了课堂中学生操作活动丰富;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从各角度认识100,非常利于目标的达成。导师潘小明肯定了第一组学员的教学尝试,并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情景设计给予学员跟进课修改启发。
在下午跟进课环节中,上海大学附属学校张小芳老师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课堂伊始便抛出核心问题“图上一共有几只羊?”,大量的计数对象使得学生们主动提出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数数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不断优化数数策略,并初步渗透了百以内数的加法思想。最后,“图上还有一只羊”的巧妙设计,孩子们感受数量从99添1时,发现已有的“一”和“十”计数单位无法满足需求,此时“百”作为新的计数单位应运而生。这个环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构建出完整的计数单位知识体系。
课后,各个小组代表各抒己见,肯定了张老师的精妙设计,并提出“及时调整环节设计、用在计数器上直接体现数字的累加强化同位相加……”等优化建议。
最后,潘小明老师对今天的研讨进行复盘与指导。他针对课堂环节,引导学员反思教学设计,提升课堂实效。例如,教师要适时提供问题支架,在课堂中,学生普遍一个一个数,小组活动时效率有待提高,此时需要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怎么样才能数得最高效?”引导孩子在数数的尝试中,发现便捷的方法。再如,教师要有大局观,潘老师指出“老师要看见森林,而非一棵棵树”,在课堂环节推进的过程中,抛下开放性问题后,首先要对学生的生成有一定预估,根据教学环节设计意图巧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步步引导,最终指向以生为本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建构。
教研路漫漫,“研”途皆风景,唯有积跬步,才能行致远。相信在未来的一次次实践探索中,会涌现出更多精彩的瞬间,碰撞出更多特别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