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9-24 22:18:01 点击数:
九月份本市气候表现为气温由热转凉,日均温差变化较大。这一季节是肠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学校应注意对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等疾病的预防。
一、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卫生,预防食源性疾病和细菌性痢疾
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疾病,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是常见的病原菌。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该病具有发病突然、呈多例感染、学校、幼托等集体单位表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学校食堂在这一季节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注意生熟分开,防止食品污染,停止在校一切聚集性的节日会餐,预防集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外出度假的师生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半生食品、腐败变质食品,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呈粘液、粘胨或脓血便,病例可伴有发热、里急后重,严重的病例可发展成为中毒性菌痢危及生命。9月又是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期,各学校、幼托等集体用餐单位应落实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管理,防止污染食品引起食源性菌痢暴发的发生,幼托机构加强晨检,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学生应做到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无证食品;培养饭前便后要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预防细菌性痢疾。
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手足口病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手足口病的预防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人群对手足口病的病毒普遍易感,但以5岁以下小儿为主。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虽然手足口病目前还没有什么疫苗,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3、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4、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5、该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6.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等。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基病毒A组24型变种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潜伏期很短,数小时至2天,一般为1-2天,常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临床表现为眼睑及结膜水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常见点、片状结膜下出血,伴有剧烈的异物感、眼刺痛、流泪、畏光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手帕、浴巾等;夏秋季为流行季节,其中8-9月为流行高峰;预防措施应养成勤洗手,不用公共毛巾洗脸、不用手揉眼睛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消毒和宣传教育;一旦发现类似症状者,应及时就诊治疗,家庭做好隔离消毒。
9月份,气温由高到低转换期,日均温差大,应注意气温变化,随时添加衣物;幼托机构、中小学校应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继续做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宝山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