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来源: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发布时间:2025-09-17 10:26:21 点击数:
8月18日-22日,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无线电和定向运动协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在浙江省绍兴市轻纺城体育馆举办。来自14 省市的战队集结,上大附中派出 7 名同学在“智能运输”与“电路创新智能控制”两大核心战场,用一场不到 60 分钟的“韧性逆袭”,把 AI 时代的跨学科故事写进了全国赛场的聚光灯下。
■赛场——从“0 分到逆袭”的 60 分钟
智能运输团队赛,规则残酷:散件、编程、调试、日志——60 分钟全部搞定。
第一次发车,电机罢工,成绩为 0。
“别慌,把 Bug 当 Feature!”——吴宇迪一句程序员式调侃,激活了团队韧性。
二次发车,红外循迹、PID 调参、日志补写一气呵成,两支战队直接锁定全国第三、四名。这不是简单的“翻盘”,而是把 AI 思维(快速迭代、数据复盘)嵌进了高中课堂之外的硬核赛场。
■破题——一个人的“全栈战役”
电路创新智能控制个人赛,三道算法题=三场“迷你黑客松”。
灯光、动态显示、信息系统,选手要在最短时间用代码“让电路开口说话”。
比赛结果:吴宇迪、俞子宸、潘宇辰、杨博一、毛茹鳞获二等奖;戚川柏、戚昀霏获三等奖。
“如果把考场比作 GitHub,我们的 Commit 记录就是成长曲线。”——队员赛后感悟。
■幕后——“AI+跨学科”的课堂转型
真正让7名少年从容上场的,是上大附中悄悄完成的一场课堂革命。顾梓潆、李心阳老师把“国赛任务”切成课堂模块,信息写算法、物理算电路、通用改结构,学生分组通关再集成。跨学科导师团在60分钟×N的模块课节拍里,完成项目的迭代、复盘、升级,把学生送上全国领奖台。
■彩蛋——赛场外的“00 后宣言”
“ 感谢学校的悉心培养和老师的耐心指导,致敬队友们的紧密协作与不懈拼搏。”——吴宇迪
“ 能够获奖,不仅是对我努力的肯定,更让我认识到坚持与突破的重要。赛场上的每一次尝试与调整,都让我更清楚地看见自己的不足与潜力。”——潘宇辰
“每一次失败都促使我去思考更合理的方案,每一次成功都让我对电子制作有了更深的热爱。”——俞子宸
“尽管比赛中间在策略上出了一些问题,没有抢下最高的分数,但在这过程中的收获将永不褪色。”——杨博一
“电路创新智能控制项目考验了我的逻辑和临场发挥,积攒了大赛经验。”——毛茹鳞
“拖动代码模块、调试图形显示参数,从卡壳的代码逻辑到成功呈现动态图形,每一次修改都充满成就感,这段经历让我爱上了代码的世界。”——戚川柏
“这段经历让我学会在困境中冷静思考、灵活应变,突破思维局限,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戚昀霏
至此,灯光熄灭,赛道归零,而这并不是终点。上大附中已连续三年站上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的领奖台,并多次将一等奖收入囊中。未来,学校将以“AI+跨学科”双螺旋课程为引擎,把实验室燃放的热情带向更辽阔的场域:与高校共建“工程科创素养培育基地”,让高中课堂直击高校专业领域;将赛事经验反哺课程,让更多孩子学会——把Bug变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