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大学附属学校 来源:上海大学附属学校 发布时间:2025-04-25 15:24:46 点击数:
4月22日下午,上海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问题化学习数学研修组围绕“AI赋能:基于核心素养,问题导向下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探索”主题,开启了一场融技术创新、思维碰撞与素养培育于一体的教研盛会。
本次活动由上大附校陆婉蓉老师主持,薛银银老师执教,活动特邀小学数学问题化学习学科团队主持人顾峻崎老师与会指导,联合问题化学习研究所团队、上大基础教育集团青年教师代表及本校数学研修组全体教师,共同描绘“以问题为钥匙,开启好问题课堂”的探究旅程。
◆课堂观摩:当古文明遇见新科技,分数概念在问题探究中生长
活动伊始,薛银银老师执教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之《几分之一》第一课时,以AI技术赋能课堂,构建“古埃及分饼”的跨时空情境——学生化身“小记录员”,借助阿里通义生成的古埃及场景与数字人阿莫斯互动,在解决“1个大饼平均分给4人如何记录”的真实困境中,经历“创作展示→问题自现→迭代优化”的探究过程。
薛老师通过三次分层探究活动,以问题链搭建思维阶梯:从独立创作分数符号时暴露“无法体现份数关系”的认知冲突,到小组协作优化符号表征,再到观察分数发展史自主建构分母、分子的数学意义,引导学生从“被动认识”走向“主动创造”。课堂中,借助万彩AI、剪映动画等技术手段重现分数演化史,让抽象的分数概念在虚实融合的情境中自然生成,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数感与创新思维。
◆微论坛研讨:多维视角解码问题化学习实践
说课评课环节,微论坛主持人屠逸凡老师与薛银银、秦凯芸、张小芳三位老师展开深度对话。薛银银老师坦言设计初心:“我们不是在教‘分数是什么’,而是带学生经历‘分数为何诞生’。当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思考与古人的智慧共振,数学便有了温度与生命力。”
秦凯芸老师从青年教师的视角出发,肯定了课堂上“生生对话”的问题化学习氛围,学生在“怎么分?如何记录?”的追问中主动聚焦核心问题,这种“问题意识”的自然流露,正是深度学习的最佳印证。
张小芳老师则从学科本质切入,指出本节课以文化情境激活学习动机,以问题链推动概念建构,体现了新课标“做中学”“用中学”的理念。通过数形结合等活动,既还原了分数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又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体会分数是“数系扩展”的产物,并发展了学生符号意识与数感,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微讲座引领:从课堂到学堂,探索问题化学习新范式
顾峻崎老师以《从课堂到学堂——问题化学习小学数学的课堂实践》为题作微讲座。首先邀请了问题化学习团队及青年教师代表评课。老师们高度肯定本课“始于问题、激发问题、终于问题” 的设计逻辑,形成完整的问题化学习闭环,顾老师尤其肯定了学生在课堂中展现的“主动提问、深度探究”的能力,强调这得益于日常教学对问题化学习氛围的培育。
谈及学科育人,顾老师提出殷切期望:“教师要做教材的解读者与跨学科的联结者。”鼓励教师主动研读同年级其他学科教材,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与认知规律,让数学学习与真实生活、多元学科产生共振,通过挖掘知识本质来设计探究活动。当我们站在学生认知的起点,用问题串起知识的‘前世今生’,课堂就会成为滋养思维的沃土。在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反哺教师的学科理解,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教育是不断探索的旅程,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我们才能收获新的成长,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学堂。
◆结语:以问题为舟,驶向素养培育的星辰大海
本次教研活动,既是AI技术与问题化学习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更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变革的有益探索。从薛老师的趣味课堂到顾老师的专业引领,与会教师深切体会到:当问题成为学习的起点,当探究成为课堂的常态,知识便不再是静态的符号,而是学生思维攀登的阶梯。
春日深耕,秋收可期。上大附校数学组将永葆教育初心,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耕问题化学习,在跨学科融合与教材深度解读中勇探新路,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发源地”,让核心素养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