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浦中心校 来源:宝山区月浦中心校 发布时间:2025-04-08 11:20:28 点击数:
如何让抽象的“体积”概念在学生心中“立起来”?近日,宝山区第四期“青陶工程”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素养提升班(简称“青陶小数班”)实践活动在月浦中心校举行。
本次活动由“青陶小数班”第四小组学员组织开展,宝林三小秦景艺老师主持,和衷小学吴沁欣老师进行说课交流,月浦三小顾家隆、广育小学徐怡雯老师课堂展示,月浦中心校韩飞老师提供跟进课支持。导师潘小明、班主任王萍萍、小先生盛铸康和20位学员齐聚一堂以“体积”一课为例,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活动。
◆说课启思
活动伊始,吴沁欣围绕《体积》一课展开说课。基于沪教版、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四版教材的横向对比,提炼出“体积概念建构”的共同逻辑——从生活现象到数学本质。人教版“乌鸦喝水”、苏教版“水果沉浮”、北师大版“土豆红薯实验”,虽素材各异,但均以直观现象引导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空间”。 最终以“情境引入→实验探究→守恒深化”为主线,通过“捏橡皮泥”“倒水实验”等操作,让学生在形状变化中理解体积守恒。
◆课堂实践
顾家隆以经典故事《乌鸦喝水》视频导入,抛出关键一问:“石子放入后,水面为何上升?”学生瞬间被点燃:“石子占了水的空间!”由此自然引出“体积”概念。随后,顾老师通过三项实验深化认知。实验一:土豆放入量杯,观察水面上升幅度,直观感知体积差异。实验二:水量杯倒换容器,验证体积守恒。实验三:橡皮泥变形实验,理解“形状改变,体积不变”。课堂还通过判断题(如“蛋糕被吃掉后体积是否变化?”)和计算题(长方体重铸为正方体),强化学生对体积守恒的理性认知。
◆小组研讨
评课环节中,学员们畅所欲言,对本节课进行了分析研讨并提出了后续改进思路。第四小组小先生盛铸康也对本节课做出了点评,要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就需要相同的度量单位,然后比较单位体积的数量。
潘小明老师肯定了第四小组成员们对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核心概念的分析,还引导学员们探索如何利用结构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统一度量单位,形成量感,从而强化知识与概念。
◆跟进展示
在评课、研课和改课的头脑风暴后,下午的跟进课由徐怡雯执教。徐老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出物体体积的概念。随后,徐老师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在比较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测量工具及体积单位。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测量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并通过数小正方体的方法来测量复杂图形的体积。徐老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填满更大的正方体,以深化对体积度量的理解。整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导师引领
紧接着,潘老师亲自登台,以“问题链”串联课堂:从“什么是体积?”到“如何比较体积?”,再到“怎样量化体积?”,每个问题既是前一阶段的总结,又是下一环节的引擎。这种螺旋上升的问题设计,确保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实现认知的持续进阶。
◇情境锚定:让抽象概念具象化
课堂的开始,潘老师同样以“乌鸦喝水”为切入点,但却未止步于故事复述,而是将其转化为探究的起点。当学生提出“石头挤占空间导致水位上升”时,潘老师并未急于归纳概念,而是抛出连环追问:“挤占的空间大小是什么?”“生活中哪些物体同样占据空间?”学生在争辩中逐步剥离现象的表层,从“容积”“面积”等模糊表述中抽丝剥茧,最终自主提炼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即体积”这一核心定义。这种“现象—问题—概念”的三阶递进,让数学知识如种子般在学生思维中自然萌发。
◇冲突激发:从经验判断到科学论证
在比较被遮挡长方体的体积时,学生陷入“肉眼判断”与“逻辑推理”的矛盾。有学生质疑:“三号长方体被遮挡部分可能更大!”教师并未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中可见棱长的延伸规律,发现“长方体体积由长、宽、高三维共同决定”。这一过程将争议转化为探究资源,让学生亲历“观察—假设—验证”的完整数学思维链条。
◇单位建构:从混沌感知到精确量化
当学生提出“用小正方体堆叠测量体积”时,教师顺势引入体积单位。通过对比“一维线段(厘米)”“二维正方形(平方厘米)”与“三维正方体(立方厘米)”,学生直观感知数学单位的维度差异。更有学生发现:“测量体积需要‘三维尺子’!”这一充满童趣的比喻,生动诠释了体积单位的本质——空间占有的标准化度量。
活动最后,潘老师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指导,期望老师们学会往后退,隐退为思维的“助产士”,让学生跃升为知识的“创造者”。当课堂从“传授场”变为“探究场”,当答案从“终点”变为“起点”,数学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升华。班主任王萍萍肯定了学员们专业自觉、好学深思的学习氛围。王老师还提出当课堂教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生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力。
此次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实践与深度研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结构化教学的鲜活范例,也为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让抽象概念具象化”指明了方向。未来,“青陶小数班”将持续聚焦核心素养,在结构化体系中促进深度学习,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知识走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