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慧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 发布时间:2022-09-26 08:32:03 点击数:
在这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九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小学于9月20日下午承办了主题为“以问题解决为主基调的学导课堂探索”区级教研活动。区小数数学教研员顾春文老师、小学数学中心组的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经纬实验小学数学分管杨杰老师以及小学数学全体教师一起参加。
活动的第一部分是课堂展示,由经纬实验小学的杨丽红老师和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宝山中环实验小学的祁霁老师分别带来两节精彩的教学实践课。杨丽红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的《小数乘小数(3)——找规律》,本节课由“5.8乘一个大于0的数a,得到的积与原来的数5.8比大小,填>、<还是=”这样一个大问题的引领,打破了课本原有的现成材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通过猜想、举例验证、说理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培养推理意识、促进能力的提升。祁霁老师执教的是《吨的认识》,对量感建立这一核心素养落实到位,首先,是通过借助实物、媒体来唤起对克、千克的回忆,帮助学生后期建立1吨的量感。其次,四年级学生由形象思维主导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对于“吨”这一量感的建立,通过逻辑推理来进一步得到提升。
活动的第二部分是课堂交流点评,通过现场直播连线,各校的老师主要对杨老师这节课做出自己的思考与提问:在这节课中看到了学生的思辨与质疑,数学建模的形成过程、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举例验证的过程,思维从具象到抽象过渡,体现了认识规律的生本化,是一堂优质的实践课。教研员顾老师也进行了点评指导,杨老师的这个问题设计是关注知识本质的、基于学生前期知识的、有思维空间的、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好问题。
活动的第三部分是由张洁等中心组成员老师进行的基于“课改”探索“课”改的主题微论坛,讨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思考与实践。以《吨的认识》为课例,该教学尝试作为2022版课标中“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第一类主题活动进行实践,即“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主题活动”,重视将质量单位作为一个体系进行学习。教学伊始联系回顾学习过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后,提出同主题问题——“生活中什么物体大约重1吨?”;然后通过体感实践、视觉对比、想象累积来建立1吨的量感,期间不拘泥于“认识1吨”的局限,而是提供100千克、500千克、1吨三个阶梯的参照物以帮助学生确保累积体验的有效性;在1吨量感建立扎实后,进一步建立几吨、几十吨、几万吨级别的参照物,进一步充实学生对“吨”的认识。本课最后大胆地以“如何测量一辆越野车的质量”作为一个综合实践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行的称重方案,期间跨学科联系语文课文“曹冲称象”,通过方案对比,体会其中“总量等于分量和”“等量的等量相等”等数学思想。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在场的老师都受益匪浅,有助于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新课标”理念不断学习、反思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