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建玲 来源:陈伯吹实验小学 发布时间:2022-08-26 08:49:40 点击数:
为丰富《双减背景下缩小城乡学生艺术素养差距的行动研究》项目学校实践,宝山区陈伯吹实验小学积极参加由市教研室联合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专家组织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
8月4日上午,社团学生参加了上海市2022暑期线上艺术实践的《AI+ART人工智能和艺术》课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Fablab实验室的陶老师为同学们展现了有趣又神奇的人工智能和编程技术。陶老师从“编程和人工智能电脑环境的搭建、编程绘图、了解人工智能视觉领域部分算法、算法运用案例”等几个内容,通过人工智能和编程技术在绘画中的运用,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思维方式。瞧!小潘同学用代码所画的机器人,是不是很特别呢?
8月7日下午,小画笔社团部分成员参与了《奇幻装备》课程。老师从“欣赏、探究、创想”三大模块入手,通过欣赏艺术家尼尔们多萨作品、经典互动艺术装置、老师MIT 媒体实验室互动作品,让学生们感悟互动艺术装置内容之美、造型之美及结构之美;通过解析互动装置艺术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当代艺术审美素养、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体验元宇宙等新兴领域,启发学生创想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无限可能,孩子们收获良多。
8月11日下午,小太阳画社成员参与了《木制机械装置》课程,上大美院郝老师细致讲解,通过观看诸多优秀艺术家木质机械作品的视频短片,孩子们初步了解了机械知识和原理,知道静态的物体也能产生动态的美感,在观赏和实践中,孩子们拓宽了眼界。
8月23日,我校周瑾优同学和其家长参与了亲子《烛光映万象——蜡烛手作艺术》活动。
除此之外,为提升教师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理论水平,我校两位美术老师积极参与暑期教师活动中。黄老师于7月20日,参加了由上大美院汪老师主讲的《中国绘画美的历程》活动。汪老师以一幅最早的中国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士箴图》切入主题,从中国画的源起向与会者娓娓道来中国画美的历程,精美的原作高清图、清明上河图的手卷,全面了解整个古代绘画史中的发展与演变,也让老师了解继承传统的重要意义。
李老师于8月10日参与了《非遗传承与协同创新》活动。上大美院姚老师以一张张色彩缤纷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讲述,帮助老师们理解“创造力教育”“工匠精神”“非遗传承与创新”“劳美融合”“生活化教学”等理念,体现现代美术教育的创造性理念,学习如何让非遗传统技艺与时代教育特征相结合,在当代教育中实现更高的价值,获得更广泛的运用。
在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暑期艺术实践活动虽已暂告段落,但如何学科间跨界融合,资源优化,传承与创新,都将启迪我们不断去思考、实践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