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三矿 来源:上海大学附属学校 发布时间:2021-12-22 10:25:15 点击数:
12月21日下午,宝山区首期普教系统卓越校长班导师、上海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刘京海,带领初中组各学校校长书记,来到了上海大学附属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展开了为期半天的研讨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和专家还有宝山区教育学院沈伟院长、紫竹国际教育学院张喜军院长和牛雨老师。
首先,上海大学附属学校刘正群校长对与会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同仁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上海大学附属学校近几年来在校园文化、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特色品牌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也谈了办学过程中的思考和瓶颈,希望各位专家给予进一步指导。
接着,由卓越班学员,上海大学附属学校朱晓玲书记做专题汇报。朱书记从学校去年立项的上海市2-5年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实践项目切入,分享了上海大学附属学校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形成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培养行动路径、确立了培养策略、建立了内容体系、探索了评价模式。项目管理到位,实践扎实,成果丰硕,成效显著,被评为2021年上海市“优秀”学校项目,《循证赋能专业成长 技术支撑团队评价》的学校案例还在全国第四届教师评价改革研讨会上做交流。
随后,卓越班学员展开讨论。天馨学校陈志建校长认为,上海大学附属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项目中“聚焦点”明确、“切入点”适合、“亮点”鲜明;上外宝山双语学校钱立柱校长对学校基于青年教师实际需求,进行科学顶层设计,突出自主发展非常赞同;杨泰实验万叶华校长觉得我校发挥党建引领抓队伍,以项目为抓手实现教师凝聚有实效;华师杨行杨雷书记特别认同“人人有团队、人人有发展、人人有机会”的队伍建设目标,并对本校不同时期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困惑和思考。
导师刘京海校长首先对我校以青年项目实现“党管人才”的实践路径表示赞许,认为学校充分挖掘了教育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和预测功能,非常有研究价值,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刘校长建议学校进一步梳理青年教师队伍现状,重点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习惯和研究能力,使研究制度的确定和研究文化的形成成为学校成功的不竭动力。
之后,刘校长为全体学员做了《教师成长评价的实践与思考》的微讲座,他认为: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成就教师职业生涯是校长的天职。教师的成长性,决定教师评价必须坚持成长性评价。评价要把握教师成长的阶段共性和差异个性,综合运用教学方式的进阶分类,凸显研究水平这一核心指标,以全员理念构建教师成长模型。学员们结合讲座,联系各校实际,展开热烈讨论和互动。
最后,两位与会领导对本次研讨活动做总结讲话。沈伟院长希望学校进一步推进做实青年教师培养项目,并积极参与“宝山青年荟”培养工程,为学校储备人才。张喜军院长认为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保障,要成就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卓越校长的引领至关重要,希望卓越校长班各位学员能继续深入展开研究和实践,并能梳理和总结出丰富的研究成果。
改革步入深水区,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