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三矿 来源:上海大学附属学校 发布时间:2021-11-30 09:52:36 点击数:
叶圣陶先生曾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11月25日上午,上海大学附属学校中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从描述、表述到创作的创意写作工作坊实践暨中小学联动教研活动。宝山区初中语文教研员黄蓓受邀来到上海大学附属学校,共同聆听了我校青年教师杨文文的写作课,并参与了评课,指导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课堂实践和联动教研,由张玲老师主持。我校“心享”创意写作工作坊成员以及宝山区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师代表参加了活动。
环节一:课堂实践
杨文文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第二单元的写作课,题目是《多彩的活动》。杨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第二单元课文《开国大典》中有关场面描写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其中点面结合写作方法的运用,由此引出本节写作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围绕中心,运用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的手法描写活动的场面。接着,杨老师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掌声响起来”创设任务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寻宝人”“藏宝人”和班级同学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动作、神态等表现。同学们兴致盎然,一边体验有趣的活动,一边记录精彩场面,接着又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活动画面。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在场师生都情不自禁跟着学生“动”起来了。
学生“说”得精彩纷呈,教师听得津津有味。但是,除了会“描述”和“表述”,更重要的是“创作”,于是,杨老师在学生深入体验并充分交流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帮助学生梳理写作要点来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以完成相关片段的描写。由“说”到“写”,学生能够写清自己印象深刻的场面,才能真正习得场面描写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评价交流环节中,学生从组内分享互评到班级交流互评,在师生、生生的交流过程中,有的抓住了“寻宝人”的徘徊纠结,有的抓住了现场关注们此起彼伏的掌声,而“藏宝人”自己则生动刻画了自己时而紧张忐忑时而窃喜难抑最终遗憾错失宝物的丰富内心变化。总之,在杨老师的层层推进下,孩子们充分运用了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的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观察视角多样,各具特色,生动具体地完成了这个多彩活动的场面描写。
环节二:联动教研——从说课到评课,从“教”到“研”
联动教研开始,杨文文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授课思路,接着我校创意写作工作坊成员叶婉芸老师分享了上一次执教《照片里的故事》写作课的思路。两位老师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反思几个角度进行说课,各自阐述了自己执教的思考和感悟,受益颇多。
评课环节中,六年级语文备课组长陈敏燕老师和初中部语文教研组长程萍老师进行了精彩点评,陈老师针对杨老师的选题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细致分析,充分肯定了杨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程老师则从创意写作教学的角度,结合我校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困境和学生习作学情,从为什么要进行创意写作工作坊实践到怎样进行创意写作实践,分享了我校创意写作工作坊从无到有的上下求索过程。
活动最后,宝山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黄蓓对本次活动作点评。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上海大学附属学校语文教学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了宝贵建议,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和青年教师成长指明了方向。黄老师的点评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教研活动的形式和选题。我校选择以写作作为实践研究点,以课堂作为主战地,发挥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的优势进行中小学的联动教研。无论是本校范围内的中小学的联动,还是前期在学校和教研组长程萍老师的带领下和华师宝山的两校联动,均是将全体语文组教师凝聚起来,让老师们在各个平台彰显其亮点,这有利于整个语文教研组生态的整体发展和推进。而写作这个选题,则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最大难点之一。并且,黄老师建议,我校在创意写作工作坊实践系列活动的推进中,应充分结合统编教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语言背后逻辑思维训练、审美训练等。
二是课堂专业角度。黄老师从学生的表现和老师的教学给予了我们宝贵的指导。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她用“动起来-活起来-写起来”精准概括了本节写作课学生们的表现。因为课堂有“写”的氛围,所以学生有“写”的欲望,学生有“眼中之物”“心中之物”才能够水到渠成落实到“笔中之物”。语文课不仅要上“是什么”的问题,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要在追问中一步步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最后,黄老师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教给自己的学生:寻常人所不见、想常人所不想、感常人所不感、悟常人所不悟、写常人所不写。最后一个字“写”乃冰山一角,而前面的“寻”“想”“感”“悟”四字才是冰山下面更重要的宝藏。黄老师由点及面,引导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修正,在修正中渐进!
上海大学附属学校的创意写作课堂实践的探索之路正在起步阶段,这是一个实践反思、总结提升的循环往复前进的过程,相信在各位同仁的支持和帮助下定会不断创新,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