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三矿 来源:上海大学附属学校 发布时间:2021-03-18 13:35:01 点击数:
2021年3月15日,主题为“韶华梦为马 青春自奋蹄”2020-2021上海市中小学青年教师(2-5年)专业发展项目之《集团化背景下,依托课程建设对青年教师进行分类培养的实践研究》研讨交流活动在上海大学附属学校举行。出席本次研讨活动的专家和领导有正高级教师、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民办打一外国语小学校长卞松泉,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党总支书记、特级校长吴甫光,宝山区教育学院师训办负责人,上海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主管,以及上大附中实验学校、上大宝外和上大附小的校长和书记。参与本次活动的还有集团各校的项目负责人、青年教师代表以及我校党政班子和项目组全体教师。
会议伊始,上大附校校长对各位与会专家、领导和老师表示感谢,他认为2-5年教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学校内涵发展底蕴伸展力至关重要。同时,也希望借助2-5年青年项目在学校的推进实施,能够增强学校原有“青荷团队”“问题化工作坊”的内涵提升,寻找培养2-5年青年教师路径,使之更具分段培训的针对性,全面提高职初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综合能力。
随后,学校书记首先回顾了项目从构思到立项的过程,并对项目的核心概念和研究目标做具体阐释。结合项目的推进情况,朱书记重点介绍了项目前期基础调研和阶段实践活动,包括通过五大擂台赛、五类成果集培养2-5年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与课程建设能力。
在研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和领导纷纷给予针对性指导和建设性意见。上大附中实验学校校长指出:教师的专业是有阶段性的,是持续螺旋形上升的,最关键的成长期2-5年间,是从适应走向胜任,从规范化培训进入分类培养,也是基于青年教师成长需求个性化专业发展。赵校长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只要心中有目标,工作有方向,不断锤炼信心和激情,一定会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大有作为。
宝山区教育学院师训部主任结合上海市2-5年青年教师项目的背景,介绍了宝山探索教师队伍培养的分类模式,即带领“见习期教师”见习成长、引导“发展期教师”结队成长、鼓励“平原期教师”带教成长、帮助“高原期教师”名优成长。针对本项目,徐主任希望能够进一步关注培养2-5年青年教师的五种能力:熟悉成套教材的能力、独立教学设计的能力;课堂驾驭能力;作业辅导的能力;发挥评价作用的能力。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吴甫光书记认为:“集团化”是本项目的亮点,集团内四所学校相长共生,基于学校又超于学校,整合集团资源协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课程建设”是载体,在教改大背景下,突出关注国家课程高质量的校本化实施;“分类培养”是抓手,素养立意,基于学科又超于学科,寻找青年教师分级分类培养序列,探索适切的方法和路径。建议项目进一步摸清“家底”,建立集团优质资源清单;重点开展课例为载体的教学实践,形成教学共研的主题;并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的需求,形成项目培养的针对性链接。
活动最后,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卞松泉对项目进行专家点评。他首先祝贺上大附校通过前期积极申报,区、市层层筛选,成功立项本课题,说明项目本身是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项目聚焦2-5年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这是青年教师成长序列中的一个阶段,前期是入职第一年的规范化培训,之后可延展至35岁以下教师,形成青年教师培养的升阶模式。
卞校长非常认可项目依托上海大学高校背景,并以集团化办学为重要背景,充分挖掘高校优质资源提升冠名学校的内涵。他同时提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本项目更侧重于教学能力素养的培育,但也不能忽视青年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尤其是个人的师德品格、对学生的爱、和家长的互通合作、参与慈善的热情等人文素养类的培训也非常重要。最后,卞校长将一套由他担任总主编,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老师们共同出版的新书《上好课是硬道理》赠予参会的青年教师代表。
韶华梦为马,青年自奋蹄,释放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