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宝教动态 >> 教育万花筒

15年坚守教育本源,一个初中机器人社团的故事

作者:刘时玉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2-09 15:51:46 点击数:

周末的校园很安静,夜幕已经悄悄地降临。在闵行区梅陇中学的实验室里,灯依旧亮着。

妈,你来干吗?一个学生的声音响起。

天黑了,我来接你回家!妈妈说道。

学生抬头一看:啊!天已经黑了。原来,他沉浸在机器人实验的乐趣中,已经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休息。从中午2点到晚上7点,机器人俱乐部的几名学生在实验室里思考、讨论,拆解、组装、编程,忙得忘乎所以。带教的老师丁志康已经退休七年多,还是乐此不疲地承担着这里的工作。他给这个社团起了个名称——“为乐机器人俱乐部

为乐

十五年磨一剑乐在其中

孔子的《论语》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丁志康常常对学生们说的话,也是俱乐部名字的典故来源。他希望这个社团的学生都是因着乐趣而来,怀揣着兴趣而学习探索的。

他向记者介绍,梅陇中学为乐机器人俱乐部成立于2000年,当时的实验室只有10平方米,里头只有一台古老的电脑。丁志康就这样与体育组的老师陆梅冬一起,带着八年级的6名学生学习PS1016单片机,制作智能小车。

20001231日,岁末之夜。为了准备2001年元旦的上海市曹行杯智能小车擂台赛,两位老师和六名学生熬了整整一个通宵,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演练着。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新年第一天的智能小车擂台赛,也是梅陇中学机器人俱乐部参加的第一场市级公开比赛,学生们一举拿下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并夺取了擂台赛的擂主

从此,这个机器人俱乐部的为乐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2000年到2015年,社团的实验室从10平方米发展到了100多平方米,参与学生由清一色的八年级拓展到的六、七、八、九年级,教学时间从原来一周一次的劳技课增加到劳技课和拓展课,并且每个双休日下午实验室都向学生开放。于是,便出现周末的下午,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在这里学习、制作、研究机器人的景象,甚至连续实验五六个小时,天黑了也浑然不觉。

值得一提的是,原先社团只侧重于制作机器人光电小车,如今,为乐机器人俱乐部的课程不断延伸:利用单片机进行编程、制作创意机器人,开展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电子小作品,利用智能机器人、完成指定项目,引进STEM教学、开设D&T(设计与技术)课程等等,都成了俱乐部的

据了解,D&T课程20148月才正式走进俱乐部的,并引入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利用3D打印进行教学。七年级的女生沈思苇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学生之一。通过短短三个多个月学习,她参加了协和万源杯领跑未来国际训练营(D&T)比赛,并在一群高中生、职校生和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和她新组成的团队成功摘得最佳设计奖,获得了这场赛事的最高荣誉。

我觉得D&T很有趣,我很喜欢俱乐部的学习活动!这个13岁的小姑娘谈起3D设计与打印总是眉飞色舞,每次钻进实验室,便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常常不知不觉学到天黑,但一点儿也不觉得疲倦,反而觉得充实和快乐。她充满自信地表示,自己会一直坚持D&T的学习,直到从梅中毕业后,甚至到了高中、大学里,也不会放弃。

为乐机器人俱乐部,便是这样让学生乐在其中

为人

无形奖杯背后的育人故事

15年间,为乐机器人俱乐部的硕果累累。丁志康带着一批批的学生,参加过不计其数的电子技术、机器人比赛活动。比如,在2006年至2009年间,每年平均有近100人次获得各级各类的科技奖;仅在2014年,就获得了2014年未来工程师(3D)大赛一等奖、金山杯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的3个一等奖,以及在新西兰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的一等奖等诸多全市级、全国级和国际级的奖项。

获奖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丁志康这么说道,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掘自身的潜力,开阔视野,提升自信,达到育人的目的。

回忆中,有一幕在香港参加机器人比赛的场景尤其令他印象深刻。那是2012年底的第七届创协杯创意科技机器人国际邀请赛,丁志康带着学生队伍奔赴香港参赛,并在高级组超级轨迹赛、高级组电子创新科技设计等几项赛事中获得冠军、二等奖、季军等奖项,共有9名学生获奖。

赛后,学生们一起到香港海洋公园游玩。看完海洋剧场的表演后,天空已飘起了蒙蒙细雨,观众们纷纷起身离开。但是队伍里的两名女生王晓丽和周佳妮并没有随着人流走开,而是从书包里掏出垃圾袋,徒手捡起周围观众散落的垃圾。

这时,丁志康迅速举起自己手中的相机,拍下了她们默默低头捡垃圾的场景:一个人提着垃圾袋,一个人卷起袖子伸手去捡观众座位上的白色包装袋。虽然细雨已经把垃圾和座位淋湿,但是她们依然捡拾了鼓鼓一袋的垃圾。

这次比赛我们获得了两个奖杯,一个是组委会颁发的冠军杯,另外一个无形的奖杯便是学生捡起垃圾的这一幕。丁志康说,第二个奖杯比第一个更珍贵,因为学生们虽然身在异乡,但仍然恪守着纯朴优良的行为习惯和公共素养,这就是我们俱乐部的孩子,也是我们希望孩子们在俱乐部的学习活动中收获的为人道理。

良好的综合素养并不仅仅体现在偶尔的瞬间。如今已经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的蒋圣鹰说,虽然从梅陇中学毕业多年,但通过初中两年在机器人俱乐部的学习活动,他不仅开阔了视野,为人处世方式也得到了很大转变。这是一项强调团队学习合作的活动,在与队友不断的磨合与交流中,我逐渐学会了摒弃小时候的个人主义思想。因为每一个机器人项目,都要通过积极的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成功。

即使后来退出了社团,我还是经常主动去实验室给学弟学妹们当小师傅呢!蒋圣鹰说,直至大学,他依然秉持着这种团队合作、多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并受用终身。

为社会

一本教材遍地开花,一个社团社区共享

为乐为人,这还不是梅陇中学机器人俱乐部的全部;更值一提的是,这里已经成为了闵行地区爱好机器人的师生们所喜爱的活动场所,科技教育成果更是辐射向周边的学校、社区乃至整个区域。

为配合社团活动,丁志康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科技教学经验,编写了《光电小车的原理和制作》、《奇妙的机器人》、《电子小制作》等三本教材,以配合平时的机器人教学。如今,不仅其中的《电子小制作》被视为校本教材,供该校全年级的学生使用,而且这些机器人教材广泛地流传到闵行地区的其它学校中,成为区域内的中学科技教育的范本。

退休8年的丁志康早已头发花白,谈起自编的教材总是兴致盎然。比如,《奇妙的机器人》这本教材,其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处设计,都是他一点一滴制作出来。做实验、拍摄图片、撰写文字……为了这本教材的顺利出世,这位年逾花甲的老教师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历经了呕心沥血的教材编写,丁志康并没有将这个成果视若己出,反而把数千本影印的教材慷慨赠予闵行各个学校的科技教师,让机器人教学遍校开花。更不可思议的是,梅陇中学机器人俱乐部的教学PPT也被全盘刻录在光盘中,送给外校的老师。

你们尽管拿去,作为科技教学也好、作为课题研究也好,只要添加了新的知识点或案例,都可以将这个教学成果写上你们自己的名字。丁志康这样对年青的科技老师们说,到了一定时候,大家再将新的教学成果汇总起来,一起讨论、共同分享。

作为闵行区科技教育的老把式,丁志康非常希望梅陇中学的机器人教学能得到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希望有合适的年青人,接我的班,传扬科技教育的火种。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普通中学的校本教材,通过电子版的网络传播,如今已经在上海宝山、浦东等多个区域,甚至在外省市得到了流传与应用。机器人教学器材的生产企业干脆将此书作为产品说明书,在销售器材时夹带出售。

连续多年被评为电子科技特色学校(免检单位)的梅陇中学,除了发挥教材的辐射作用外,更是将机器人活动发展为一项区域性的、常规性的赛事——闵行区梅中杯青少年机器人知识和实践比赛由此应运而生了。从2012年到2014年,连续举办了三届的机器人比赛,每次都成为闵行地区爱好电子科技学生的盛会。

此外,俱乐部的学生们非常乐于将自己制作的小作品送给周边的社区居民,甚至是在节日的时候连夜赶制小台灯、小收音机等电子小作品,给老人们送去温馨的问候。丁志康这样说:机器人电子技术不是闭门造车,无论校内校外、无论男生女生、无论家庭背景如何,只要对机器人活动感兴趣,为乐机器人俱乐部的大门都向他们打开,也向社区的人们敞开。

小小的机器人俱乐部,也是回归教育本源的呈现。校长乔慧芳由衷地感慨,这里的学生因乐趣而学习电子技术,从学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小的社团却是个大大的宇宙,将梅中校园里的能量不断地释放和传播,传递给外校的学生和老师,传播给社区、社会。

  • 沪ICP备
    10030286号-3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 Copyright 2018 Shanghai Baoshan District Education Institute All Right Reserverd

地址:宝山区宝林路29号 邮政编码:201999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36210838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00,13:00-17:00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4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