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化”点燃学生体育运动内在激情

作者:体卫艺科科 来源:体卫艺科科 发布时间:2018-03-01 17:54:00 点击数:

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和校园特色品牌创建整合的实施方案与阶段总结

宝山区实验小学   祁利国

宝山区实验小学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学校。百年沧桑、百年育人,期间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多元的特色品牌。学校始终坚持“人格本位  健康第一  学生至上”的办学思想,多年来由于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教育局的关心与信任,201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第一批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根据上海市教委有关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通知精神和指导意见,学校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认真研究并从实情出发,确立了学校体育课改领导小组,制定了体育“兴趣化”课程实施方案,主要以校园体育品牌创建和“课改”紧密整合为阶段实践,尝试探索有学校体育特色“兴趣化”课程的实施目标。学校还努力为课改研究搭建平台,积极为课改实施提供保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不仅在体育特色项目创建中提升了品牌的内涵,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也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增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内在的激情。学校体育课程整体发展效果显著,体育“兴趣化”课程给这所百年老校掀起了现代气息。

一、结合体育传统   构建学校课改机制

1 学科团队

学校一贯重视体育学科和教师专业的发展,近些年秉承“播撒快乐  传递友善  收获成长”的办学理念,又给学校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学校支持和教师进取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年学校获得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示范学校、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学校、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荣誉称号。体育学科团队也曾获得过宝山区“优秀教研组、五四青年先进集体、文明四星级组室”等集体称号。目前在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学科团队中有1人主持领衔宝山区小学体育“课改”工作室和骨干教师研究团队,有1人负责宝山区体育“兴趣化”课改重点课题,学科团队中还有多人参与工作室和课题实践研究。在学校体育课改的方案实施中,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勇于大胆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兴趣化”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使学校在体育课改推进中取得了一些突破与进展。

2、 研究构架

依据上海市教委体育“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在宝山区教育局的领导与关心下,学校形成了三个层面的实践研究架构,并且能够较好衔接并逐步落实学校实施方案。一是以邀请上海市特级教师和市教研员等专家多次莅临学校进行指导,对学校的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成果展示进行出谋划策,不断提升我校体育“课改”的实施能力;二是以我校的区首席教师领衔的区“课改”工作室为研究团队,通过各种研究途径为学校“试点”实施提供依据,实验小学在宝山区“兴趣化”课改实施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三是发挥学校体育团队的力量,培养年轻教师大胆实践与积极参与教学研讨,鼓励他们承担阶段性的成果展示活动。在两年多的实践过程中,学校体育“课改”的一些研究内容与具体做法得到了领导与专家的认可和赞同,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兴趣搭配和教学方法优化上,在市、区教学研讨中进行了多次展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实施保障

宝山区是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试验区,实验小学又是上海市的试点学校,也是宝山区体育课改小组的重要成员。负责学校体育课改实施的领衔人,能够积极参与市、区“课改”的各种研讨活动,并参加2017年上海市学校体育“课改”实施评估工作,能及时掌握上海市“课改”推进的动向,了解“课改”实施基本现状。实验小学目前有3个校区,教学班48个,进1900名学生,实施研究样本量大,有8位专职体育教师和3位专业教练进课堂,是一支拥有专业技能和高质量教学的师资队伍。体育团队中还有3位区级和2位校级骨干教师,另外有3人是市、区“园丁奖”获得者,4人获得过宝山区体教结合“耕耘奖”。体育教师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优良职业精神是课改的重要保障。学校还给予课改极大的关注与支撑,提升师资,开足课程,扶持课改,在占学校每年总支出15%的体育经费以外,学校另外支出课改研究、添置器材和体育教师工作量的专项费用。

二、深入领会课改  确定课程推进目标

1、 提升课改认识

上海市学校体育“三化”课程改革是“自下而上”的研究实施过程,目前在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实践研究中还没有明确的理论定义,也没有可借鉴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学校只是依据上海市教委关于“课改”的指导意见和展望,坚持基于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努力开展实践研究,坚持遵循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规律,努力探索适合小学生身心理特征和兴趣特点的体育教学活动。把“兴趣化”课程拟为“二期”课程以来的延伸与发展,作为学校认真贯彻“素质教育”体育课程的理念补充。兴趣是体育之源,教育是体育之本,兴趣能给学生体育活动带来激情,能激发体育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兴趣化”必将能推动学校体育课程的整体发展。从“兴趣”一个点提升为“兴趣化”一个面是学生兴趣观念变化的需求,是学校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需要。在“课改”实施中努力将“课标”和“兴趣化”并驾齐驱、相互支撑、相互补充,融合完善从而推动学校体育学科的发展。

2、 达成实施共识

根据上海市教委有关体育“课改”的通知精神,作为“试点”学校意识到“课改”具有的拓展性和挑战性,也认识到“课改”实施研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自下而上”的改革与实施需要基层学校大胆创设、大量实践、深度思考和深入研究。同时各层面对“兴趣化”实施必须形成一定的共识。经学校反复探讨研究后一致认为,“兴趣化”作为一种综合与发展的课程理念,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的兴趣教学,而是学校体育整体课程的改革推进,因此学校借助“课改”和特色体育品牌紧密结合,以校本“兴趣化”特色品牌课程创建为阶段实施的抓手,既能够探索兴趣化的教学内容方法,又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学校坚持以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兴趣化”实施的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行为和体育品质为“兴趣化”实施的任务。让体育课程内容更多的回归兴趣体育的本源,吸引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去积极参加有意义、有兴趣的各种体育活动,是学校“课改”实施的最终目的。

3、 形成具体目标

1以提高校本“兴趣化”特色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对教学内容搭配、教学方法优化、器材教具创新进行实践研究,以“兴趣化”课改课题为依据,探究课改实施的理论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2以构建校本“兴趣化”特色品牌课程为实体,探索特色品牌课程创建和“课改”整合的实施路径,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特色形成,助推体育“课改”的全面实施和学科发展。

3以“兴趣化”课改为契机,提升品牌内涵,营造校园体育特色文化氛围,培育学生对体育运动内在的激情,调查分析校本“兴趣化”课程实施对学生运动技能提高的有效指数。

4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为“兴趣化”实施的核心,形成兴趣化课程教学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和性格等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三、围绕课改核心  有效实践研究步骤

20159——20162

1、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初步制定“课改”研究与实施方案。

2、学校体育“课改”实施领衔人积极参与市、区研讨交流,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和指导意见,“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市级教学专家莅临指导和讲座。

3、加强体育课程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提升认识,形成课改共识,不断提炼学校实施的目标与方案,建立学校保障机制。

20163——20168

1、构建校本“兴趣化”体育特色课程和兴趣化的拓展课,探究学校体育特色和“课改”整合的途径,营造兴趣化课程实施的校园氛围,逐步落实推进。

2、申报“课改”研究课题,创编体育教学游戏集,深入实践研究教学内容选配,教学方法优化和教具创新。举办一次上海市范围内的兴趣化教学研讨活动。

3、撰写阶段经验总结,修订学校课改实施方案,辐射宝山区小学体育“兴趣化”试点学校。

20169——20172

1、根据宝山区小学体育“课改”工作室的计划与要求,发挥学校体育团队在宝山区的作用,提升年轻教师专业水平,大胆实践,勇于展示,收集教案、个案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

2、确立宝山区体育课改重点课题,结合宝山区工作室和研究团队并任务分工明确,完成开题论证。

3、针对课题研究,对教学内容与方法优化进行大量教学实践探讨。结合宝山区小学体育教研活动,加大区级教学研讨活动,并发挥学校在区的引领作用。

20173——20178

1、以宝山区教学月和教研员教学专场活动为平台,举办一次“兴趣化”教学的全区教师论坛活动,提升学校体育团队和工作室成员的引领作用,拓展“课改”思路与实施能力。

2、收集各教学的评课与评价指标依据,邀请市教学专家进行“会诊”和开设讲座。

3、小结学校课改阶段实施情况报告,为宝山区下阶段“课改”在全市研讨活动做准备。

2017920182

1、积极筹备上海市体育课改研讨活动宝山区现场展示课,充分体现学校校本“兴趣化”特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以篮球校本教材为内容。

2、课题中期汇报《在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内容选配与方法优化的区域实践》,结合实践完善研究过程。

3、收集宝山区试点学校有关“课改”的实施资料与经验,形成手册并辐射全区学校。

2018320188

1、结合课题研究撰写校本“兴趣化”体育特色品牌课程教材方案。

2、阶段总结“课改”实施与研究经验,开展区域展示活动。

3、继续提炼“兴趣化”课程的开发和教学理念与模型的实践理论依据,推动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四、整合特色品牌  提升课改实施理念

1、 科研引领课改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兴趣化课程改革在实施与研究中必然会提出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提示课改从不是推翻过去的一切,而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努力去探索课程的延伸性和发展性。在学校校本“兴趣化课程构建中,学校仍然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情景、游戏、教具”上下功夫,通过研究与实施让学生感受运动技能提升的魅力,又在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的驱动下激发内在的运动兴趣。基于这样的思考,并在课堂教学四个方面重点进行实践研究。

1教材内容和体育游戏创编形式进行搭配,把传统教材创设为“兴趣化的游戏教学。实践中得知,兴趣化和游戏化并不是“姐妹关系”,而是“母女关系”,游戏教学只是“兴趣化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内容与方法手段,但它也是最有效、最直接、最让小学生接受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创编体育教材游戏化是“课改”推进的关键内容。

2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优化,在“课改”实践中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把握能力。教师应尽量在学生兴趣活动过程中去“捕捉”教学时机,在不违背学生兴趣活动意愿下去对教学活动施加教育影响。

3场地的布置和教具的创新,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与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器材配备历来存在明显不足或不够创意性,也是道之原有体育课教学兴趣乏味现象的原因之一。“兴趣化课程实施教具的创造力在改革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4体育教师应该因学生兴趣观念变化而改变执教的风格,不能凭经验而去取悦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兴趣的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学中的技能性和活动性,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内在的兴趣,让学生感受运动的魅力,享受运动的快乐。

    在“课题”实践中,学校两位年轻教师分别运用“轮胎”和“绳梯”在市、区兴趣化课改研讨活动中展示了“支撑移动”和“攀爬”的两堂课,针对研究主题展现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具在兴趣化上课程中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市、区教学专家和同行们的称赞。在2016年中课题负责人同样运用“轮胎”和“绳梯”在课改研讨活动中开设了“双手胸前传接球”和“耐力跑”,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过程与教具的整合,引起了各区县教师同行们的共鸣。课题组还请了区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研究团队承担相应的实践任务,也将及时辐射全区“兴趣化课程实施的推进。

2、 特色助推课改

    让“兴趣化”课程改革实施纳入校本体育特色品牌创建之中,才会使学校体育“课改”之路更加夯实,体育课改兴趣之长青不息。近几年学校开设体育课程有:基础内容课、技能拓展课、校本特色课,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兴趣爱好与项目的特点,在各年级段增设了篮球、击剑、足球、游泳等课程,根据品牌特色和学生需求又相应开设了社团、兴趣小组、运动队训练的课外活动。

 基础课程

 拓展课程

  校本课程

社团

兴趣小组

  运动队

  课外人数

  一年级

3

  足球1

篮球

跆拳道

  足球

230

  二年级

3

  击剑1

篮球

击剑

  足球击剑

245

  三年级

2

  篮球2

田径

击剑

  篮球田径

90

  四年级

2

  游泳2

游戏

足球跳踢

  篮球足球

145

  五年级

2

  篮球1

 篮球田径

击剑

  篮球足球

88

    兴趣化课程实施和校园体育特色的整合,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普及率,学校三分之一的学生常年能够参加各类体育课外运动锻炼。“兴趣化体育特色课程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和欲望,而学生运动技能的不断获得又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兴趣。学生在校园长期受到兴趣多样的特色运动课程的熏陶和影响,从小接受品牌课程的训练与体验,将会影响学生一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特色课程的创建不仅助推“兴趣化课程改革的实施,还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奠定了基础。

3、 品牌提升课改

    学校体育品牌课程的创建,必须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参与,让更多的学生能提高运动锻炼的技能,校园品牌体育才有魅力。以篮球传统项目课程为例,我校是上海市传统项目学校,校本篮球课程已普及10多年,篮球项目也成为我校学生最喜欢的运动之一,篮球校本课程在“兴趣化课改实施中起到了一个重要实践作用,也凸显了“兴趣化课程在改革实施中的意义和作用。一是校本篮球课程教学本身具有它的兴趣和魅力,和“兴趣化课程基本目标颇有相似性和融合性;二是学校在长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更能创设出兴趣与新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技能性;三是校本体育特色课程对品牌创建的力度是不容置疑的,对兴趣化课程实施中起到了重要的辐射作用。

两年多“课改”实施和篮球特色课程的整合与探究,无论是“兴趣化的推进还是课外活动与运动成绩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自2015年起每年学校对篮球项目课程做一项专项调查,“非常喜欢”均以14%的比例上升,“不太喜欢”率以10%下降。

非常喜欢

一般喜欢

不太喜欢

一年级

24

48

26

三年级

38

46

16

五年级

52

42

6

    20165月宝山区承办的《聚焦兴趣课堂  促进学科发展》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研讨活动中,学校展示了五年级“双手胸前传接球”校本兴趣化篮球拓展课;201711月在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传播课程理念 打造兴趣课堂 聚焦多样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又展示了四年级“体前换手变相运球兴趣化的校本拓展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堂课中兴趣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娴熟的基本技能,不仅得到了参与观摩的专家和同行们的充分肯定,也对“课改”起到了引领作用,更为兴趣化课程实施展现“兴趣+技能”的教学模式。

五、借助课改实施  提高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实施基本形成从过去教学培养兴趣逐步转变为兴趣带动教学,兴趣带动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理念。“兴趣化课程实施还能潜移默化将健身行为和“终身体育”更好的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兴趣“化”心态,来面对体育锻炼的各种困难,兴趣化体育课程能全面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等健康发展。

1、 提高体质健康。通过“课改”实施学生热爱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显著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明显提高。近两年学生体质测试和健康水平均列全区前茅。20179月学校代表宝山区接受教育部对学生体质测试情况的抽查,学生身体基本素质和运动水平均得到外省市专家的认可和称赞。10月份学校又接受上海市对学校体育工作和“课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获得优秀的评定。

2、 品牌多元创建。学生对体育运动锻炼的内在兴趣明显提升。学校除了篮球、击剑、田径等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外,校园阳光体育“广播操、28人集体劲跑、跳踢、足球”等项目得到了蓬勃开展,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广播操和集体劲跑屡获上海市的第一名和一等奖,兴趣化课程的实施功不可没,为此,2017年学校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批“一校多品”的创建学校。

3、 兴趣点燃激情。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课程内容,而且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校阳光体育运动队伍中来。据统计参与体育特色课程75%以上,参与课外各种体育活动与训练40%以上,每天放学后学校操场上各种训练和活动已成为校园中的一道道美丽“风景线”。由于兴趣化课程的实施和特色体育课程运动技能的普及,近几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内在的兴趣得到培育,2017年学校获得了宝山区体育竞赛年终积分小学组团体第一名,2017年又获得了第一批“国家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兴趣化课程实施成效显著。

六、深入实践思考  探讨基层课改体会

1、“兴趣化”课程是“二期”课程的延伸与发展基本形成共识,但“兴趣”和“兴趣化”的定义在实施中容易被“重叠”,由于过去的体育课程中从不缺乏“兴趣”目标内容,目前除了基层实施学校感到“迷惑”,“顶层设计”者对兴趣化课程也必须形成理念的统一,市教委在第二阶段实施中应该出台“课改”实施的具体内容与办法,指导意见更为实质性、明确性。

2、基层学校认为,上海市体育课程“三化”的改革实施是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是符合学生各个年龄段生理和心理特征发展的,是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一大举措。但课程改革必须是有措施的和有投入的,特别是“兴趣化、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学校课时的支撑,探讨研究的经费、教学器材与教具的添设,教师专项的培训和现代教育改革宣传等力度。避免形成穿上“三双”新鞋走老路的改革。

3、“兴趣化课程”我们理解为是一种先进理念。目前基于“课标”进行改革实施,是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意识,改革就有“革新”的东西,基层学校教师大胆创设和大量实践,积极努力让无趣的内容为有趣的教学,努力让兴趣化教学过渡到学校体育整体发展,期待上层给予提炼反馈,明确基层实施中的“成效与不足”,否则“自下而上的改革实施任务还任重道远。

4、体育资源是兴趣、体育本质是教育。让小学体育回归到本源,更能体现出体育课程的本质内涵,符合小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根本需求,在兴趣化课改中,我们将努力探寻体育之源和挖掘学生“天然”兴趣,实施推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 沪ICP备
    10030286号-3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 Copyright 2018 Shanghai Baoshan District Education Institute All Right Reserverd

地址:宝山区宝林路29号 邮政编码:201999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36210838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00,13:00-17:00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4818号